医药行业投资如火如荼,医院系统投资却冰火两重天。非国有背景的PE想进入公立医疗系统,很难。而投资综合型民营医院,却又周期过长,资金耗不起。眼下,专而小的民营专科医院则成了PE机构的宠儿。
投资医院很热,但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公立医院却少见PE机构问津。
“一方面,社会资本很难控股到优质的公立医疗资源,之前北方一个地级市想出让当地某三甲医院的部分股权,作价40个亿,但非国有背景的资金很难介入这种优质医疗资源的投资中。另一方面,公立医院的改制和盈利难度都非常大。”一家非国有背景的PE负责人坦言,多数PE机构不会选择投资公立医院。
另一家非国有背景的PE同僚同创伟业副总裁刘益民深有体会。
“公立医院非盈利的属性意味着不能分红,一般的社会资本耗不起。” 刘益民说:“公立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的投资门槛高,动辄数十亿,投资周期长,一般十年以上,最重要的是,目前投资公立医院的退出路径和盈利模式都不清晰。所以目前PE机构一般选择投资民营专科医院。”
至于民营综合型医院,前述PE负责人也表示,与公立综合型医院相比,该类医院,本身资源少、投资周期长,PE资本委实耗不起。
近年来PE机构关于医院的相关投资案例,确如上述业内人士所言,与医药产业资本全面开花不同,PE机构的投资案例绝大部分集中在部分民营专科医院以及高端医疗机构,而对于公立医院以及与公立医院规模类似的民营综合型医院持明显回避的态度。
双重顾虑影响资本进入
进入2014年,医院系统并购热进一步升温。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伊始,医疗服务领域的投资交易罕见的频繁:1月,高端妇产医院安琪儿宣布获得来自红杉资本的B轮投资;2月,恒康医疗宣布收购邛崃福利医院100%股权、复星医药旗下子公司拟联手TPG以不超过1.93亿美元及所持315.71万股参与美中互利私有化(将持有其48.65%股权);3月,方正集团宣布斥30亿投资贵阳两家三甲医院。
但在频繁并购的背后,不论PE还是其他的资金,在投资综合型大医院上都存在诸多顾虑。
顾虑一,投资、管理、退出难度大。清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徐志鹏认为,公立医院在目前国家政策下属于一个事业单位。医院的利益分配错综复杂,跑冒滴漏非常严重,医院并非赚不到钱,而是在目前制度下,医院经营者并不希望赚钱,只要每年能持平就可以。
徐志鹏直言,投资这样的机构,如果不控股不参与经营,投资进去的钱等于打水漂了。要想控股,资金动辄数十亿,对多数投资机构而言门槛太高。而且公立医院非营利的属性决定了盈利存在困难,所以在资金退出问题上,VC、PE机构更为困难。
“是否能够控股又是个难点。即使能够控股,重新梳理经营,投资回报期也在五年甚至在十年以上,这也是市场化投资机构难以承受得起的。” 徐志鹏称,另外,投资或并购公立医院,当地民众会认为是政府在“卖医院”,有潜在的社会抵触情绪。
前述不愿具名的非国有PE负责人则表示,优质的公立医院资源很难被一般的社会资本拿下,一般都是由实力非常雄厚的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或医院管理集团获得。
“目前能在投资公立医院上做出一定成绩的也是这类机构,如方正集团、华润医疗、凤凰医疗等,这类机构资金实力强大,投资医院的目的主要为了整合产业链资源,通过资源的集聚效应产生效益,所以医院本身的盈利并不会放在首位。”他说。
对社会资本难进入公立医院系统这个问题上,徐志鹏表述更为直接。他认为,来自地方政府,卫生、社保等部门的压力,让PE机构很难控股到优质公立医疗资源;其次是来自公立医院的管理层及医生的压力,民营资本控股对医院管理层而言是多了个监督者,对医生而言,则是编制、福利待遇等问题。
顾虑二,规模较大的综合类民营医院则是烧钱难见起色的深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投资新建类似公立医院规模的民营综合医院也是社会资本不错的选择,但眼下令PE界为难的情况便是,医疗体制没有完全市场化,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在获得医疗资源上存在太大的差距,导致社会资本极难扶持一家民营医院成长起来可以与公立医院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