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与和缓医疗共同签署了“D2D医生移动协作平台全院合作协议”。对于互联网、分级诊疗有着深刻认识的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张东威院长认为:“分级诊疗是大势所趋,远程会诊能够部分解决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所带来的问题。”
远程会诊需要市场化,让患者和医生自己去选择
张东威院长:目前远程会诊的市场状况,能做远程会诊业务公司有很多,传统合作模式是公司与医院谈项目、建平台。通过平台来帮助医院解决疑难问题和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这个是最传统的模式。现在的模式是通过iPad就可以进行远程会诊,“和缓名医”这个平台为什么能够这么快的推动下去、用起来?主要是因为和缓医疗的运作模式。它是点对点的进行投放,并且是免费提供设备,这一点就非常的方便和高效。远程会诊利用一个iPad就可以完成,就像我们神经内科,科里也是尝试的心态去试用,这样的模式对我们有帮助,用的越来越多,就离不开它了。另外,点对点的模式是利用专家和医生的碎片时间,这样的时间用起来就能够把临床上遇到的问题解决了,很便捷。
张东威院长与患者家属交流
张东威院长:远程会诊是一个相对市场化的模式,我们的科室觉得好用,能解决科室的问题,又可以解决院里的问题,自然我们的医生喜欢用。现在我们医院就是两种会诊模式并行,一种是用“和缓医疗”的iPad会诊,另外一种我们就是建立视频会诊中心。两种模式各有优点各有缺点,有一些病情很简单,没有必要跑到会诊中心去,在”和缓名医“上就能解决了,我们的会诊模式都是公开的透明的。市场就是这样,让患者和医生自己去选择,反正我觉得我们神经内科需要远程会诊!
远程会诊:给患者带来实惠 给医生带来帮助
张东威院长:远程会诊最终的目的是给患者带来实惠。对于常见病患者来讲,患者和家属也有找上级专家给看看病的心理诉求。哪怕是基层的医疗机构与上级专家远程会诊咨询意见一致,患者和家属就等于吃了一颗定心丸;对于特殊病的患者就更需要上级的医院和上级专家把把关,比如说在神经内科,神经系统里面有一些疾病是变性病,这类病的病情是缓慢逐渐发展的,导致神经功能系统逐渐丧失,这些是相对疑难的病例;还有一些晚期的肿瘤患者,对于这样的患者和家属,患者家属经过多方求证,都得到的一个结论,心理上也会接受和安抚。所以说无论是常见病还是特殊病,患者和家属的心理上都有请专家会诊的需求,这也是远程会诊的市场需要。
张东威院长与患者家属交流
张东威院长:患者最大的困难是出去看病太不容易。不用说其他人,以我为例,我有牙周炎,恰逢去北京开会,就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门诊部电话预约了一个号。我在医院旁边定了个酒店,早上六点起床,六点半到医院开始排队等号,医院七点钟开门把我们排队的人放到门诊挂号大厅,七点半开始,我八点拿到号。就和这个相比,基层老百姓不懂诊疗流程,看病更是困难,好多病人去北京不知道该找谁看病,不知道怎么去预约。这就需要分级诊疗远程会诊,远程会诊能够解决患者想看专家的诉求。
张东威院长:老百姓在看病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第一,患者和家属不知道该看那些医院。我昨天门诊,有一个是个癫痫的患者,跑到了周边某一个省某个市的某县里面去看病,回来拿了一兜子的药,和我说已经吃了有一段时间了。当患者不知道选择什么医院的时候,患者是盲目的,有可能就跟着广告走,容易受骗;第二,我们的患者不知道看哪个科室,就拿神经内科的疾病举例,有些是神经方向、有些是骨科疾病、有一些是内分泌方向、还有一些是心理上的。单独在一个科室看病,就已经很奔波了。有的科室在治疗的需要开检查进行查体,有的需要进行会诊,有可能半月的时间就过去了,容易耽误病情,也增加患者负担。第三,很多患者不知道怎么去选择医生。在神经内科里面,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专家有的擅长锥体外疾病、有的擅长血管病的;天坛医院的神经外科有主攻颅底的肿瘤、有的擅长动脉瘤、有的擅长癫痫与帕金森病。北京的医院这么多,专家这么多,挂号都对患者是个考验,这个情况怎么解决?移动远程会诊!医生知道什么样的病情找哪个医院、哪个科室、哪一位专家能够帮助患者解决问题。让学术和学术对话,让专业的人与专业的人沟通,医生和医生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