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原卫生部组织编写的《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儿童版)》(以下简称《儿童版处方集》)正式出版发行。作为我国第一部专为儿童编制的、全面覆盖儿科各系统疾病的权威性临床用药指导文献,《儿童版处方集》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是什么?该书是采用哪些文献资料作为临床用药证据编写而成?与成人版处方集相比,《儿童版处方集》有哪些特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此书编委会的几位核心专家,他们对《儿童版处方集》进行了详细解读。
作用:儿童合理用药的依据
《中国国家处方集》主编、首都医科大学金有豫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说,要了解《儿童版处方集》的作用和意义,应首先了解《中国国家处方集》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中国国家处方集》不同于一般的参考书,它具有特殊的作用。由于其中有关疾病、药物、经济方面的内容适合国情,因此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实用性,使它成为落实国家药物政策的官方指导性文件。其主要作用是规范临床用药与处方行为,指导和促进临床对患者合理、安全、有效地进行药物治疗;同时它也是医院进行医疗管理的依据。
《儿童版处方集》主编、北京儿童医院原副院长胡仪吉教授介绍说,儿童用药缺乏是世界性问题,在全球普遍存在,而儿科用药混乱、不合理现象,直接威胁着儿童的生命安全。据北京儿童医院2006年的报告数据显示,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达到12.9%。其中新生儿为24.4%,而成年人只有6.9%。然而,在许多药物临床研究中,由于伦理学原因,儿童通常不作为研究对象,所以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文献中往往缺少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的资料。同时,在临床长期使用中,儿童用药剂量大多是以成人剂量为基础,结合儿童的体重、体表面积及年龄等换算而成,这些都给儿童用药安全带来一定隐患。
有专家曾说,国外10个医生从10所医学院校毕业从医,但他们开出的处方都是一样的;而中国同一个医学院培养的10个医生,开出的处方都不一样。胡仪吉说,这说明我国医生开药的自主性太大,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行业规章制度,以及伦理学要求等用以规范处方行为。出版《儿童版处方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给各级医疗机构的儿科医生提供规范,如对儿童什么药可以开,什么药不能开;首选什么药,次选什么药,以及开多大的剂量,都有相应的内容作为临床指导依据。
《儿童版处方集》编委、北京儿童医院药剂科主任王晓玲指出,由于我国很少开展儿童用药的临床试验,致使很大一部分药品说明书中对儿童剂量语焉不详,或“剂量酌减”;或“谨遵医嘱”。调查显示,我国90%以上的药品说明书中都没有儿童用药的用法用量,致使儿科医生只能凭经验用药。这就给儿童用药安全增加了风险,可能会使他们遭受到不应有的损害。所以《儿童版处方集》不仅为儿科医生开具处方提供了依据,更为我国儿童的用药安全和权益提供了保障。另外,对医院药师来说,该书的出版也为点评儿童处方用药是否合理提供了依据。
依据:注重科学性与权威性
我国很多药品的说明书都没有标注儿童用药的用法、用量及禁忌证等,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儿童临床药物研究和试验数据,缺乏儿童药物的循证医学证据所致。而《儿童版处方集》突出的特点是:制定了从新生儿至18岁儿童不同年龄、月龄段的疾病治疗方案及药物的用法、用量,为儿科临床药物治疗提供了指导与依据。
胡仪吉介绍说,这本书既要体现当前世界先进的儿科临床经验,又要考虑我国儿科专业发展和常用药物应用的实际情况,所以编写时选定了五六部权威性很高的国内外书籍作为参考,包括《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英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BNFC)、《世界卫生组织儿科示范处方集》,以及《儿科疾病临床路径》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各个专业组制定的各个疾病的诊治指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