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胶囊价格上涨将超两成 上下游仍在整顿

年产空心胶囊1200亿粒、年产量约占中国四成的浙江新昌,空心胶囊依旧封闭在各企业仓库,等待接受绍兴市药检所最后一轮“大检”,或将在5月15日左右放开销售市场。

“空心胶囊铁定要涨价。”4月27日,中国胶囊之乡浙江新昌停产第13天后,新昌胶囊协会会长、新昌天龙胶丸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伟良表示,一方面,因为上游供应商明胶价格上涨,当地大多数空心胶囊企业长期亏损;另外一方面,经历此次震荡,一些不良生产商将踢出该市场。

而新昌联通胶囊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新立表示,明胶的价格已经开始上涨两三成,很多药企在向其商谈空心胶囊价格时,愿意接受价格上涨20%左右。

产业上下游仍在整顿

“现在新昌主要配合国家药监局调查组调查。”4月27日,新昌县政府官员透露,目前新昌县43家空心胶囊制造企业仍在整顿中。

王伟良介绍,“毒”胶囊事发当日,整个新昌县43家胶囊企业全部停产接受整顿。目前,只有新昌天龙胶丸有限公司、新昌药联胶丸有限公司、浙江宏辉胶丸有限公司开始恢复生产,其它企业30多家企业仍未恢复生产,其它企业或将逐步恢复生产。

8家企业胶囊涉“毒”,对新昌本地企业是一次洗礼,其中新昌华星、卓康、新大中山3家企业已被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而作为空心胶囊新昌胶囊先驱的浙江创始胶囊有限公司也“染毒”,这让新昌当地企业尤为震动。据江西戈阳县质监局通报,2009年至2010年,江西龟峰明胶有限责任公司销往浙江创始胶囊有限公司约5吨工业明胶。

“这是一次巨大的震荡,8家企业生产线达100条,年产胶囊达250亿粒,占整个新昌年产能的五分之一。”新昌当地胶囊厂一负责人表示,如果剩下5家企业都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那将是新昌胶囊产业的“大地震”,产能将受到很大影响。

“虽然有3家企业恢复了生产,但是销售依旧封闭。”新昌联通胶囊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新立表示,目前新昌所有企业的空心胶囊全部封闭在仓库内,不得进行市场交易,“绍兴市药检所预计将于4月15日前后检查完企业的胶囊,届时市场或将恢复”。

而另外一方面,胶囊产业上游供应地河北,也尚在整顿中。据河北阜城县政府披露,该县已取缔了82家无照经营、设备和工艺落后规模较小达不到相关标准的明胶企业。另外,对7家有许可证规模足够的企业进行停业整顿,对全县所有的明胶产品和原料进行封存。

“医药明胶本来就较为紧缺,现在尤甚。”新昌当地胶囊企业不少负责人表示,受上游产业链明胶供应的影响,预计2012年明胶原料大概有两、三成左右的涨幅。

胶囊价格上涨两成

胶囊产业遭遇整顿,但胶囊市场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一方面明胶原料价格开始上涨;另一方面,空心胶囊开始求大于供。

“医用明胶每年都在涨价,2011年涨价约30%,2012年预计也会涨不少。”

针对从全国药品交易会传来明胶价格上涨30%-40%的消息,知名明胶供应商罗赛洛(温州)明胶有限公司总经理俞建忠表示,这主要源于猪牛骨皮等原料供不应求,优质的明胶价格一向较高,公司优质的明胶卖到了20万元每吨,而市场上一般明胶的价格在5万元每吨。

在俞建忠看来,2011年医药、食用明胶缺口达2000吨,在政府严厉监管原材料的情况下,2012年医药、食用明胶的缺口将进一步加大,公司目前尚未调整明胶的价格,但会考虑调整。

受上游明胶价格影响,安徽黄山胶囊有限公司率先开始涨价,在其报价单中,把0#规格空心胶囊的价格提升了30%,从165元/万粒提至214元/万粒。

虽然价格大幅上扬,但是胶囊市场似乎供不应求。安徽黄山胶囊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如今48条生产线现在都已满负荷运转,年生产能力可达到200亿粒。新昌不少企业也表示,虽然尚未恢复销售,不少药企已经前去恰谈采购事宜。

而年产180亿粒胶囊、中国最大的空心胶囊生产商苏州胶囊有限公司市场部工作人员也表示:“受明胶价格浮动影响,该公司胶囊价格或有调整。”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四大趋势或将主导制药工业行业未来

  制剂国际化坚冰已破 多方借力待发展

  医院基药如何做到有备无患

  限抗令细化 抗菌药物市场呈三大趋势

  15家制剂企业踏上国际化征途 打入发达国家高

  药品流通价新法暂缓 替代性措施已出台

  质量风险管理:GMP规范落脚点

  基药同名同价是目标非手段

  中药造假成行规 业内人士忧危及中医

  药监局:暂不能确定问题胶囊铬超标将进行抽

明胶5倍暴利滋生大量非法作坊

复方药引导新药研发多元化

全球植物产品消费保持稳定增长

国内制剂向西方出口 成果已经显现

利润引诱原料药巨头进军制剂市场

缺乏统筹规划 医疗信息化系统宛如信息孤岛

中国药物研发从单向引进走向国际化

我国四大类药物成胶囊化药市场主力

“限抗令”加码 药企夹缝生存求转型

进军资本市场步伐加快 医药企业上市难度变大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