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动物疫苗市场达到115亿元,预计2015-2020年,中国动物疫苗市场规模保持15%以上的高速增长。近年来,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动物疫情的流行使政府提高对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视,动物疫苗逐渐由“低价”向“高效”转变,动物疫苗生产的技术升级变得非常重要。
前两届的动物疫苗论坛,来自全国各地100多家企事业单位,近300人参加了会议。7月9日上海举办的2015(第三届)动物疫苗合作论坛将由多位国内动物疫苗研发和营销领域的顶级专家分享市场上的新趋势,可投资或转让的新技术。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其中的部分精彩预告吧
来自浙江大学化学系唐睿康教授长期从事生物矿化研究,借鉴仿生策略提出“基于材料的生物功能化”新概念并以此成功发展出“常温疫苗”和“通用红细胞”等。他讲分享的是仿生矿化提高疫苗热稳定性的研究 ,初步实现了“不需要冰箱的疫苗”。
新型疫苗佐剂和递送系统研究方面,本次论坛请来了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马光辉教授,其团队过去针对人用疫苗免疫原性差、细胞免疫效果不佳的难题,针对不同的疫苗发展了疫苗佐剂和递送系统。在本次论坛上马光辉教授将分享更多的研究成果。
禽肠炎沙门氏菌菌蜕疫苗及其佐剂效应研究又有哪些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呢?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刘思国教授将在本次的论坛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张元兴将针对“迟缓爱德华氏菌:从基因组到疫苗”带来精彩的演讲。不仅在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实现了自主鱼用疫苗的产业化。
针对我国疫苗产业的现状以及近年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事关病毒疫苗高效生产的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及其生物反应器研究和工业化应用中的核心问题。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谭文松教授,将会基于动物细胞悬浮培养的病毒疫苗高效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为您进行详细解读。
针对中国猪用疫苗现状与主要疫苗应用方面,王爱国将从猪场所用疫苗种类、猪场应用的疫苗在安全性、主要病毒病疫苗怎样用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王爱国目前就职在勃林格殷格翰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曾在PIC (中国)种猪改良有限公司农场和比利时维他麦动物营养(中国)有限公司工作多年,具有大型规模猪场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实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