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与移动医疗有关的案例和会议频频出现,尤其是下半年来几次社会资本在移动医疗方面的重磅投资,使得这一话题引发广泛关注。据艾媒咨询预计,到2017年年底,移动医疗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25.3亿元,而这一数字在2012年为18.6亿元。
不过,移动医疗的趋势和切入点到底何在,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10月24日下午,辉瑞中国“新媒体心思维”俱乐部在北京举办了一场以“动”感医疗为主题的沙龙活动,邀请业内专家Dr.2与20余名健康财经领域的新媒体达人一起把脉移动医疗。
作为健康产业核心组成部分,医药企业也正在探索如何寻求合适的形式参与到移动医疗市场的开发。面对这个问题,辉瑞中国医学部医学战略与教育经理高演,将其形象地表述为“移动医疗,药企之痒”。他认为,尽管目前移动医疗前景广阔,市场诱人,但是医药企业应该如何切入还是个难题。医药企业,尤其是跨国药企,在经营牌照、数据存储、法律政策以及团队建设四个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不过,面对巨大的市场蛋糕,药企若毫无作为,恐怕心也不甘。高演表示,药企若想乘上移动医疗的大潮,可以与医院、互联网企业展开合作,探索移动医疗之道。对此,他还大胆设想,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医药企业是否能够转型为设备厂商,是否可以建立医疗服务机构,甚至是否可以建立品牌药物专卖店?尽管设想有些大胆,但不难看出医药企业对移动医疗的渴望与期盼有多深。
事实上,不仅仅是辉瑞,很多医药企业和医疗器械企业,对移动医疗早就心仪已久,但就是苦于如何“开口”。今年4月,在一次医疗器械企业聚会期间,迈瑞负责人就曾对媒体表示,迈瑞短期内尚无计划大举介入移动医疗市场。复星医药、上海西门子、威高集团等大型医疗器械商对移动医疗也持保守态度,特别是在并购市场极为活跃的复星医药,去年在医疗器械方面的并购也仅限于传统的医疗器械。
在研讨会上,医库软件董事长 Dr.2毫不掩饰他陈述已久的观点,未来的医疗行业发展方向,就是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新型技术,实现医疗资源的最有效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让患者得到更好、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但是未来移动医疗的市场属于BAT,医药企业恐难有机会。
讨论这么多,问题来了。移动医疗这么大块蛋糕,医药企业是吃呢,还是不吃呢?是真有机会呢?还是机会飘渺如云呢?这事还真不好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移动技术给医疗、医药行业带来的影响日益显现,机会只会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