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公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推行。截至2009年,全深圳有了625家社康中心,基本实现了社区全覆盖。
与此同时,深圳市政府多次对《深圳经济特区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若干规定》进行修改,每次都在减少限定条件,简化审批程序。到几乎改无可改的时候,2010年12月,深圳市人大废止了这一规定。这在当时被深圳卫生行政部门形容成“套在民营医疗机构身上的枷锁被彻底砸断。”
2010年到2012年,深圳用了2年时间,将诊所和门诊部的审批权限一一落回到了区一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同时,深圳还出台《深圳市2010-2015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及《深圳市医疗机构选址指导意见》,虽然后一份文件刚刚因为阻碍民营医疗机构发展而被废止,但在当时,这些文件因为明确了医疗机构的设立条件,而被认为是对民营医疗机构的开闸。
2013年7月,深圳还传出消息,已上报《深圳市医师多点自由执业实施细则》,将在全国率先破冰,打破公立医院对医生资源的垄断,利好民营医院的发展。
但此后,这一文件被暂缓。当时,深圳市卫计委医政处处长廖庆伟表示,这是因为国家层面也正在酝酿相关政策。
去年年底,经过近两年的酝酿,深圳出台了《关于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三级医院的若干规定》,因其提出在用地、税收及日常运营补贴方面给予重大优惠,而备受关注。
在用地方面,深圳将此前原本规划为公立医院的四块医疗用地拿出来,希望按照医疗用地的优惠政策出让给有三级医院管理经验的民营资本开办三级医院。此外,新建或扩建的民营三级医院上年度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的40%也将返还给医院。
当然,参与竞投的民营医院被要求承诺承担不低于50%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一规定的意义还在于,政府的补贴模糊了公立和非公立的性质。
今年深圳将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加快这四块土地整备,使医疗用地尽早进入招拍挂程序,另一方面着力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加强对社会办三级医院办医主体的资格审查,加快政策落地。
尽管这四所新建医院还没有进展,但上述意见出台之后,深圳市华侨医院积极申请成为深圳第五家民营三级医院。
该院院长王成友接受采访时说,该医院将率先受惠上述补贴优惠政策。“我们现在就在等有关部门前来核查床位,继而发放补贴。”据了解,该院新增了550张床位,有望获得5500万补贴,“这对我们来说还是挺大的数字。”王成友说。
此外,近日从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独家获悉,深圳市正在操办的、针对所有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普惠”方案可能近一两个月出台。
回顾深圳30余年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这其中经历的“放开-收紧-放开”的过程。
区位优势与定位
“不会去打广告,更多靠口碑吸引客户。”
深圳的新一轮社会办医,明显有了新特征:借助香港区域优势和高端定位。
林顺潮是香港乃至世界知名的眼科医生,受惠于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框架协议,包括医生在内的专业人士,可以直接使用香港的执业资质在内地执业政策,大约一年前,他选择在离香港最近的深圳开办了一家香港独资高端眼科医院。
虽然公立医院不足,但深圳拥有一所不错的公立眼科医院,且在希玛之前,深圳也有爱尔眼科及其他民办眼科医疗机构。纵然如此,这间医院亮相首年就实现了收支平衡。
当然该医院的看诊收费也很高。最贵的林顺潮的诊金:首诊800元,复诊400元。“林医生的诊金最贵,但病人却是最多,这说明市场对我们这种模式非常认可。”该院执行院长刘江宁说道。医院开办一年来,共接待了门诊量1.5万多人,其中约三成来自内地其他地方。
尽管受限于深圳角膜捐赠库暂时不对民营医院开放的限制,医院开业一年来并未实施一例角膜移植手术,但其他手术也做了1500多台。
刘江宁表示,开业一年来,医院已做到了收支平衡。如果未来医院口碑不断积累,且如能被纳入医保支付体系,盈利状况还将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