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三轮医改的强势推进,摆在公立医院院长们眼前的,一面是公益性之需,另一面却是经营之难;而作为公立医院补充的私立医院,却仍在摸索之中,中国医疗服务体系正遭遇自身的“内分泌失调”。
资方差异
2011年11月初,广州亚运城,一座面积6.6万平方米的医院拔地而起,这是广州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下称“广医四院”)”,启用后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等专家每周定期出诊。
相比广医四院,计划于2012年4月投入运营的苏州明基医院就没那么幸运了。南京明基医院院长许宏基近日透露,苏州明基医院主要工程2011年10月份就完成了,但由于相关审批和招人难等原因,最快也要半年后才能正式启用。
这一切皆因为上述两者完全不同的所有制性质:广医四院是教学附属公立医院,而苏州明基医院却是台湾独资医院。
前者的筹办,政府出土地又出钱,建筑、设备等费用主要由财政出资,该院一投入使用就进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体系,同时在人才上也有保障;但后者,土地、建筑和设备都是明基集团出钱,启用后要有一定的服务年限才能申请医保定点医院资质,人才招揽的问题也由自己解决。
这正是现今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现实缩影。
由于医疗服务天然的公共事业属性,公立医院保障基本医疗需求,私立医院开展高端、专科治疗,是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差异化定位方式。但在国内,由于出资方差异造成的资源倾斜,使得私立医院定位混乱、公立医院“通吃”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公立医院依然占到90%以上。”中国医学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说。
不过,财政出资、事业单位的性质也让公立医院背负了巨大的公益性“包袱”。通常公立医院建成运转以后,财政的投入就只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医疗器械采购和编制内人员工资上,大量的非编人员和整个医院日常运行的费用,公立医院只能从15%的药品加成中补足,这就是政府明文规定的“以药补医”机制。
而私立医院比公立医院年轻得多,其历史只有短短10来年。如上海最早的民营医院——仁爱医院于2001年9月11日注册成立,但当年就遭到劳动监察部门查处。当时工商管理部门尚无营利性医院分类,仅在民政局注册的仁爱医院招募员工,就成了非法用工。
PWC亚太区健康医疗负责人PonaldLing指出,2000年医院开始有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划分,但直到2003年营利性医院才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无论规模或者是高、精、尖项目,私立医院肯定不如公立医院,只能错位竞争。”上海远大医疗集团总裁助理童颖这样看待私立医院的空间。
此轮医改,政府试图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2010年12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2010〕国办发58号文),明确放开社会资本办医,非公立医院与公立医院在政策上“一视同仁”。
经营挑战
但要真正“一视同仁”仍需时日。
对于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医院而言,医保资质是其能否形成稳定客源和稳定收入的关键,但医保资质的开放对公私医院就没有“一视同仁”。以上海为例,2011年1月1日前,医疗资源丰富的上海对民营眼科医院的政策几近严苛。
“当时政策规定,民营医院运营三年才能取得一个单病种的医保。”普瑞眼科医疗投资集团总经理叶朝红说,“上海消费者连挂号都要考虑医保,民营医院进入上海都要预亏好几年。”爱尔眼科在上海经营六七年后才实现单年度盈利。
税收政策也是“公私有别”。庄一强说,公立医院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免征税费,而民营医院则“照额全收”。在2009年之前,国内营利性医院要缴纳5.5%的营业税、33%的企业所得税,平均税负占其销售额可高达8%~11%,“那时光营业税就要上交好几百万,确实是很大的负担。”童颖说,2009年国家取消征收私立医院营业税后,民营医院经营环境才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