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近日宣布,在其所监管的中央企业中选择6家企业开展“四项改革”试点。其中,国药集团成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及薪酬管理三项职权”的双试点企业。虽然国药集团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已有成功经验,但新一轮的改革该如何深化、企业管理制度如何与行政体系实现分离,却也仍有待探索。
国药集团混改的优势
国药集团的入选并非偶然。一方面,目前国企所涉足的行业中,列入试点的企业都属于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竞争相对充分的领域。力托管理管理顾问杨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对于医药行业来说,国有企业已不再具有垄断地位。因此,即便央企敞开胸怀吸纳社会资本,逐利优先的社会资本也不会出现争先恐后打破头的混乱局面。”
另一方面,国药集团在很早之前就开始吸收非公有制资本,在二级子公司实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其子公司层面均已建立了规范的董事会。集团依法向子公司董事会派出董事、监事,集团的战略意图通过派出董事在董事会决策过程中得到体现,集团与子公司之间建立了以股权为纽带的管理体制。
截至2013年底,国药集团企业总户数为648户,其中与社会资本实施混合所有制的企业为543户,占集团总户数的83.4%;混合所有制企业资产总额达1390亿元,占集团总资产的82.6%;混合所有制企业营业收入1881亿元,占集团总营业收入的92%。
“国药集团应该是央企进行多元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先锋。”衡锐资本管理合伙人葛剑秋表示,“2003年国药集团引进复星集团改制成立国药控股,其后于香港上市,就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经典案例。”数据也显示,国药控股成立后的6年间,其营业收入由81亿元增长到471亿元,迅速占据了国内医药流通行业第一的位置。
而杨涛对此也持相同意见:“十年来,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国药控股在公司治理、董事会建设、管理层选拔激励、公司战略、并购整合等方面,已展现出一定的优势。”
除此之外,在资本层面来看,国药集团拥有国药控股、国药股份、天坛生物、现代制药,以及一致药业5家上市公司,使其拥有良好的资本平台优势,能够更顺利地完成“混合所有制”和“开展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职权”的改革。同时,作为中国最大、产业链最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业务涉及产品分销、零售、研发及生产全产业链,国药集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结合国药集团目前的情况来看,葛剑秋认为,国药集团接下来的改革重点应该放在“与行政体系的彻底切割”上,也就是说,要把管理权,特别是用人权,完全交给董事会。高管人员与干部管理体系完全脱钩,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不能再让官员管理公司,而要让市场人取而代之。
而在杨涛看来,国药下一步的改革还需更彻底一些:“国药集团需要进一步建立更完善的高级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机制;同时,不断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使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经营班子的权责能有更彻底的改进。而此次的两项试点正为其提供了制度保障。”
国企改革仍处于概念阶段
有限的国有资本吸纳、带动大量的社会资本不仅能避免单一产权结构下的诸多问题,也能使国有资产进一步增值保值,促进企业转型与发展。
据悉,此次试点改革将由国资委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由产权局分管。此外,试点工作不再使用“大锅饭”模式,而是采取先试先行,成熟一个方案,国资委改革小组审议一个,通过即可实施。同时,政策也将结合简政放权,对于取消或下放的审批事项,率先在试点企业落实。并从有利于改革的角度,在不逾越法律的前提下,在政策上多开“绿灯”。
据杨涛介绍,国有企业改革在我国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放权让利”,主要任务是解放国企受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并解决国企走进市场的问题;第二阶段是“制度创新”,主要任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三阶段是“国资发展”,成立国资委后,解决原有国企多头管理的问题,主要任务是使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而第四阶段是以“管资本”为主的阶段,核心内容是以分类管理明确国资定位并重新布局、借力资本市场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大非国有资本的持股比例,同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提升国企经营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