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卖药挣钱,为了弥补减少的收益,不少地区的医院都采用了提高医疗服务价格、降低检查费用、按病种病组付费、控制运营成本的思路,同时政府予以兜底。
专家指出,取消药品加成、调整服务价格只是第一步,还应统筹推进综合改革,转变激励机制。
日前,有媒体报道,取消药品加成后,一些肿瘤医院作为用药大户,一年损失数亿元,如坐针毡。
根据《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到2017年,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开,试点城市所有公立医院推进医药分开,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目前,已有200个城市进行试点。
不靠卖药挣钱,医院运营有困难吗?肿瘤医院用药较多,必然会造成巨额亏空吗?记者进行了采访。
1问试点城市试出啥经验?
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合理亏损政府兜底
城市公立医院不靠卖药挣钱,已有地方做出探索。
卫计委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1977个县(市)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100个试点城市推开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这些地方都在开展取消药品加成。今年又增加100个试点城市,取消药品加成的城市达到200个。
试点效果怎么样呢,医院会出现运营困难吗?
实际上,有些城市取消药品加成已有一些年头,如北京、上海、芜湖和深圳。
2012年,北京在友谊医院、朝阳医院、天坛医院、积水潭医院、同仁医院5家医院进行了试点;上海选择了华山医院北院、瑞金医院北院、仁济医院南院、市六医院东院4家医院试点;芜湖较早地在8家市直属公立医院及部分县级医院进行了试点;深圳全部市属公立医院进行了改革。
上述地区,都探索出了一些好经验。深圳、上海、芜湖3市,实行的是“一升、两降、一增、一兜底”,即取消药品加成,提高医疗服务价格,降低药品采购价格和部分检查费用,新增药事服务费,若出现合理政策性亏损,则由政府兜底,医保则在总额预付制基础上,探索按病种、按项目付费等方式。
北京实施的是“一升、一降、一兜底”,即取消药品加成后,提高医疗服务价格,部分试点医院降低检查和器材费用,政府投入到位的情况下,若存在合理政策性亏损,则由政府兜底,医保则在总额预付制基础上,探索住院人次按病组付费的方式。
芜湖进行了两轮医药分开改革,设了“药事增值费”弥补亏损;北京市设“医事服务费”,并用医保补偿,患者满意度提高,就医行为趋于理性,药品费用负担减轻,对次均门诊花费大于246.67元的非医保患者,可减轻其门诊费用负担。
改革后,深圳财政补助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达到24.8%,药占比、次均门诊费用、次均住院费用维持在国内较低水平。
在浙江省公立医院的收入结构中,零差率之后药品利润差额的70%—80%由调价后的医疗服务补给,10%左右由政府补贴,剩余部分则由医院通过精益运营来弥补,倒逼医院改革运行机制。
2问靠涨服务费能不亏吗?
多管齐下维持运转,大医院应增疑难病人比重
药品加成收入,一般占医院收入40%以上。有些医院对药品加成收入依赖较重,比如县级医院、肿瘤医院、中医院等,是不是面临更多困难,必然造成亏损呢?
国务院医改办提出,取消药品加成,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由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的补助、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等多方来承担。调整价格之后,通过提高医保的保障水平、改革医保支付方式等,使老百姓看医的负担不增加。
另外,医院通过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政府补助主要投在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符合政策规定的离退休人员工资和政策性亏损等6个方面,同时会对一些运行费用增加补助。“实践证明,通过这几方面共同承担,是可以在取消药品加成之后维持医院正常运转的。”国务院医改办有关负责人说。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陶红兵分析,取消药品加成,主要是改变医院的收入结构。但目前医院的收入结构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收入中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偏低,还有很大上升空间;由于功能定位不清晰,专家花太多时间看常见病、多发病而造成亏损,在当今按病种付费等支付改革的背景下,大医院尤其需要改变病人结构,增加疑难复杂病人的比重;在政府补助方面,需要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增加对医院运行方面的补助;从管理方面来看,部分医院盲目扩张、每年要偿还基建和设备贷款本金和利息,医院需要通过科学化、精细化的运营管理,降低运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