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将试运行历时一年多研发的“天津市医药采购应用管理综合平台”,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通药品生产及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通道。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主任张宏伟表示,在医改提速背景下,建立兼容性及服务性的医药集中采购平台,既是不断调整的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将是配合推进医改的有力工具。
新平台:
兼容性思路适应政策调整
据了解,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现有的招标平台于2005年开发,网上采购平台于2006年开发,虽经过扩建,功能有所提升,但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需求的调整,逐步暴露出软件架构过时、实际规模无法满足药品网采业务量大幅提高、招标系统设计思路落后、招标和网采系统不统一、政府监督管理功能不完善、不具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招标和网采功能等问题。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医疗机构用户由不足100家增加到600多家,这期间不断接到医疗机构和生产经营企业反映系统速度慢和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张宏伟表示,当未来用户扩大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民营医疗机构,药品和高值耗材供应监管延伸至企业后,预计用户数量有可能达到1万家,势必要求对采购平台进行重新设计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该中心强调“综合”的概念,原因在于只有采取兼容性的思路,才能适应不断调整的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近几年,具有每招一次标,规则就变化一次的特点,原有的招标系统没有采用模块化和可配置的设计方式,每次招标前都要由软件开发商对系统进行较大调整,修改和测试时间紧张,稍有失误就会影响招投标工作。
另外,国家近年不断强调政府相关部门在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中的监管和服务作用,也对采购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2年6月,天津市启动“医药采购应用管理综合平台”建设工作。新平台在适当购置部分硬件设备的基础上,重新开发软件系统,瞄准“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从生产、招标、配送、采购、结算的全程电子化、网络化”的总体设计目标,力求集“医药产品集中采购、政府监管、政府决策支持、医疗机构及医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采购信息服务”等多项功能为一体。
助医改:
信息公开阻断利益联结
医改不断深入的压力推动新“工具”的建设,同时新“工具”的产生也能起到助推医改的作用。张宏伟认为,“天津市医药采购应用管理综合平台”作为一个“工具”,与“医药分开”的终极目标不谋而合,是与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同等重要的实现“医药分开”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实现途径。
“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由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零售商(医疗机构)和消费者(患者)组成,药品供应链信息化建设可以保证供应链上的信息公开透明,可以实现对医生处方行为和药品购销流通全过程的实时监管,能有效防止和发现商业贿赂行为,阻断医药间的利益联结,维护患者利益和市场竞争秩序。”
张宏伟表示,按照构想,“天津市医药采购应用管理综合平台”试运行之后,将逐步涵盖药品网上采购功能、药款结算功能、查询统计分析功能和分级管理功能,实现与药品经营企业ERP系统及医疗机构HIS等系统的对接,预留与医保、财政、银行等系统对接的接口,树立医药“大物流”的概念,强化全过程监管。
在这过程中,医院本身将从繁杂的物流管理中脱离出来,充分利用较为紧张的人力物力资源,专注于医疗服务事业本身;对药品经营企业的要求凸显在科技实力、管理效率和服务能力上,有助于激励企业不断创新、推动科技竞争,形成良好市场秩序。
医药采购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将为推动公立医院改革提供解决思路。张宏伟说,推行“医药分开”,药品对于医院而言从以往的利润转变为成本,在补偿政策尚需完善的情况下,提供信息化的药品供应链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药品在院内的流转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