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25日,由健康界传媒和北京协和医学院联合举办的“发现最佳医疗实践——21世纪医院院长峰会·2014”在北京举行。
在峰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司长梁万年对最佳医疗服务体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来说,评判最佳医疗实践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如果站在医院的角度,某一家医院的效率很高,体量大,发展快,这家医院就是好。但如果站在一个体系的角度来看,那就未必了。医院太大,打乱了分级诊疗体系,病人流向不合理。这对体系来说,就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梁万年指出,对医疗服务体系来说,必须用人群健康指标、医药费用结构、医疗秩序建立等标准来衡量体系是否健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衡量一家医院是否为最佳医疗实践者,就要看该医院对医疗服务体系的贡献大小。
谈及对“最佳医疗实践”的理解,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曾益新表示,21世纪最佳医疗实践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无论医院遇到何种困难,不能颠覆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这是必须恪守的边界,以此为基础再不断丰富“以患者为中心”的内涵;二是立足区域优势和院情,量身定制医院的发展道路,医院管理者要从丰富多彩的卓越医疗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三是医疗同行间进行密切交流和持续合作。
峰会期间,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指出“最佳”医疗实践的几项原则,从专业素养与职业精神来说,第一是医生掌握特殊的知识技能并持续改进;第二是建立有效的行业自治并不断完善;第三是保护合理的患者利益并始终不渝;第四是推动公益的社会规范并身体力行。
要达到上述目标,刘远立表示,可通过有一些方法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比如,在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方面,美国法律规定使用条码扫描系统,运用禁忌症、副作用提醒系统,使用电子病历。另外,还可以常常思考医疗差错的原因,比如:产品误差、程序误差和系统误差。
就国内最佳医疗管理实践,不少参与的公立医院院长都有一个共识,即必须提高医院学科建设,发展优秀学科人才。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院长胡盛寿指出,国内医学研究和服务水平距离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应该明确科研性医院的研究定位,搭建高水平的医学研究平台,探索最佳医疗实践,需要加大力度,在临床医学方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分享了学科建设与最佳医疗管理实践的关系。她表示,“学科建设的核心是要保证医院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对于医疗教学科研中心来说,最根本是要提升我们学科的水平。”
与乔杰的观点一致,国家卫生计生委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同样也认为,医院科研项目或者学科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许树强说,“一个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必然要具备三个特质:第一个是思维的创新,第二个是知识的更新,第三个是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