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市场“黄金十年”机遇丛生。业内专家预测,在研发、生产、销售全方位融入中国之后,接下来外企会根据中国医药市场的实际情况,在生物制药、医疗服务、医药商业以及商业保险四大领域保持很高的关注度,并在恰当的时机进入或继续追加投资。
生物制药:主攻疫苗
未来生物制药将成为医药行业发展最快的子行业,其中疫苗和单克隆抗体将成为发展重点。
以疫苗为例,“在未来5年内,作为国家免疫计划(NIP)推广及私人疫苗市场繁荣的结果,中国疫苗市场规模可能达到240亿~270亿元。”IMS首席分析师张猛预测,原因在于:一类疫苗市场在NIP推广及政府投资驱动下,将保持高增长率;对于某些一类疫苗,政府已经开始了直至2012年的加强接种计划;二类疫苗将快速增长并刺激市场成长;新种类疫苗的疗效将由外来及本土以研发为基础的公司创造,如上表皮生长素疫苗、肺癌疫苗、人乳头状瘤病毒等;几十种跨国企业的产品线疫苗将在未来5~7年内投入市场,超过100种本土疫苗正处于研发阶段;最近的企业并购可能有助于跨国企业快速渗透中国市场。
对跨国企业而言,正面临着强有力的本土竞争者。对于一类疫苗市场,跨国企业是新手;由于高利润与市场的乐观预期,二类疫苗市场竞争甚至更加激烈。“进入中国疫苗市场的障碍相对较高,需要大量投入。对于新进入中国疫苗市场的跨国企业来说,快速推广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收购本土疫苗企业。”张猛表示。事实上,从2009年底到2010年,疫苗领域企业间的收购消息频出。瑞士诺华收购浙江天元,哈药高价收购辉瑞猪气喘疫苗,默沙东与国药在疫苗领域达成战略合作。
医疗服务:政策鼓励
中国加入WTO后,卫生部和商务部曾联合发文,承诺“鼓励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办合资医院”,在华设置的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投资总额不得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合作合资期限不超过20年,中方在其中所占股权比例或收益不低于30%。
但由于公立医院垄断国内医药市场、相关政策没有放开等原因,外资办医和民营资本办医一直在国内未形成一股活跃的力量。根据卫生部网站数据,截至2010年7月底,全国医疗机构数达92.24万个。1~7月全国医疗机构增加15102个,但外资和民营占比甚微。我国从允许设置外资医院开始,大概有两三百家获得过卫生部的批准,但实际投入运营的不超过60家,且大多数是台资医院。
2010年12月3日,国务院同意并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商务部和人保部联合发文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以“将境外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由目前的限制类调整为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对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先行试点、逐步放开”等表述,明确了鼓励外资办医院的立场。
该《意见》提到,将简化并规范外资办医的审批程序,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设立审批权限由国家下放到省一级。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的设立由卫生部和商务部审批。
投资机构顾问黄丁毅告诉记者,外资对于医疗服务领域很关注,但也会等待政策明朗之后才会放手进入,其中高端医疗、专科连锁将是两大投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