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维生素C这一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的领域,我们很多同行已经放弃了研究。”一位券商医药行业研究员表示。
如今,VC产业由于一场持续7年的跨国诉讼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针对“因涉嫌操纵价格在美受审”的市场消息,东北制药(000597)、华北制药(600812)等企业7月12日表示,相关部门和控股股东已协调处理,目前难以预计诉讼结果,以及对企业的影响。这些公司在近年来已加快业务转型,以摆脱对原料药业务的过度依赖。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西药部副主任曹钢7月12日表示,国内原料药产能过剩现象明显,VC产量超出全球需求量。目前中国VC原料药产能达20多万吨,全球需求约12万吨。这对产业的升级提出了新课题。
低端产能内部“起哄”
石药集团人士表示,东北制药、华北制药、石药集团、江山制药和鲁维制药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五大VC制造企业,五家企业VC总产能达到12万吨,约占国内VC行业产能的66.67%,接近全球每年12万吨的需求量,占据国际市场最高份额。
不过,份额优势并没有给它们带来价格方面的话语权。2008年7月,VC原料药价格最高达到140元/千克,此后四年来价格一路下滑,至2012年二季度,出口价格不到30元/千克,行业发展面临的过度竞争困局逐渐凸显。
据了解,VC行业高速发展时期,大量社会资本涌入,然而新建产能或新投产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缺少订单,产品大量出产后便以低价争夺订单,导致国内VC原料药出口不断恶化。
“从行业国际竞争力建设的角度而言,低端产能的恶性竞争相当于VC行业的内部起哄,导致行业发展逐渐进入困境。”上述医药行业研究员表示。
据介绍,2011年,国内五大原料药巨头产能开工率均大幅低于设计年产能,且低于一些小企业的开工率。目前,国内小型VC企业设计年产能2万吨以上,实际开工产能为2万吨左右。在小型企业的恶性竞争下,五大VC原料药巨头苦不堪言。2011年以来,东北制药、华北制药两家上市公司的业绩也不断下滑。
历时7年的“垄断”纷争
华北制药人士7月12日表示,该“涉嫌操纵价格”的诉讼由来已久,主要是公司下属子公司河北维尔康药业有限公司在美国涉及反垄断集团诉讼一事。
据了解,2005年6月1日,华北制药旗下维尔康药业收到美国纽约东区联邦法院的反垄断集团诉讼传票及诉状等相关诉讼文件。反垄断起诉人诉称中国若干VC生产商从2001年12月开始共谋控制出口到美国和世界各地的VC的价格及数量,触犯了反垄断法。华北制药及维尔康药业认为该反垄断诉讼毫无根据。维尔康公司聘请了美国高特兄弟律师事务所就指控进行抗辩。
一位熟知该诉讼的医药行业研究员表示,自从世界两大VC巨头瑞士罗氏公司和日本武田公司因成本、价格和环境压力退出VC行业后,国内VC生产巨头在美国遭遇的诉讼便不间断。2003年时VC价格一度跌至2.8美元/公斤,低于美国认定的3.3-3.4美元/公斤的成本价,美国商务部便准备提起反倾销诉讼并向国内企业发出律师函,后因为VC价格攀升,反倾销事件才淡去。
石药集团有关人士表示,VC价格波动都是市场需求的结果,并非中国企业进行操纵。
产业升级亟须加快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西药部副主任曹钢表示,VC原料药的低附加值竞争提醒了医药行业要加快产业升级和向高端转型。
华北制药和东北制药两公司人士均表示,公司已经对VC行业的恶性竞争有所准备,并不断加快公司业务的转型,向制剂领域拓展业务。据悉,2010年开始,东北制药等几大厂商便不时对VC生产线进行停产检修,避免价格继续恶化,以求减少经营损失。
事实上,VC产能过剩和出口的低迷,不仅加快了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同时刺激监管部门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并推动行业的兼并重组。
早在2011年,有业内人士便建议“维生素C出口实施配额管理”,但这一提议未获主管部门认同。而国家发改委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