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品加成 15%的政策,在运行了10年之后,终于在2016年年末在江城告终。2017年元月1日零时,武汉市36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同时调整医疗价格体系,对现行的4197项医疗服务项目中的2623项进行调整。昨日,记者到部分医院进行了探访。
探访
门诊普诊就医价格下降
昨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武汉市第一医院的门诊大楼。只见大楼门口、挂号处、大厅电子屏等处,均为本次改革的价格变化内容。包括药品降价15%(中药饮片除外),实行零差价销售;大型检查费价格下降10%-15%,实验室检验项目价格下降8%。此外,诊疗、护理和劳务等费用有上调。
其中,公示资料专门针对诊查费做了说明:主任医师诊查费从8元涨到20元,副主任医师诊查费从5元涨到13元,主任医师急诊诊查费从9元涨到21元,而副主任医师急诊诊查费从6元涨到14元,知名专家诊查费从30元涨到75元。挂号费和普通号诊查费不变。
在挂号窗口,66岁的陈先生刚挂完呼吸科的号。他告诉记者:“看到专家门诊诊疗费涨了,我就用老年证挂了个免费的普号。以后,我遇到稍微麻烦点的病,再挂专家号吧!”陈先生称,自己属于医院的老病号,几乎每个月都要来,感觉诊疗费的上涨幅度略有点大,不过还在可接受范围内。
另一位35岁的王先生则挂了皮肤科的专家号。“这个诊疗费价格还算是比较合理吧,毕竟药费下降了,花多点钱看专家号,其实跟下降的药费也就互相抵消了。”他认为,诊疗费用的上涨,不会影响自己对专家号的选择。
在门诊三楼的周围血管科病室,66岁的陈婆婆从专家病室走出来。她告诉记者,她患了周围血管病和腰椎间盘突出,医生给她开了血管彩超和CT两项检查,还有两盒药。她拿出收费单,仔细地跟记者算了一笔账:CT收费319.5元,以前是375元;血管彩超361元,以前是371元;药品价格为161.8元,原来价格应为184元,算上挂号诊疗费上涨的11元,自己总计支出比原来费用减少了76.7元。“算起来还是很少了一点呢!”陈婆婆笑称。
事实上,这样的费用增减,正跟政策实施之初的预测一致。
武汉市医改办相关负责人在解释价格政策时称,本次改革后,门诊普诊患者就医费用下降会比较多,住院病人费用会略降;门诊的重症患者,如高血压、恶性肿瘤、糖尿病、支架植入术后、肾透析的患者就医费用将明显下降;但是,心脏介入、腰椎间盘突出、剖宫产术、白内障手术患者的费用会有上升。
记者了解到,手术费用上涨的幅度,在20%-30%。
相关人士分析,市民不能单纯将本次改革理解为降价,而是调整医疗收费的结构和比例,所以整体会呈现有升有降的现象,就医的人会因为情况不同而感受有所差别。
算账
医院收入下降患者增加
其实,从2016年2月1日开始,武汉市已在18家医疗机构内试行了相关的改革。与本次不同的是,去年改革中为了让患者能接受改革方案,原本要涨的专家诊疗费最终没有提起来。
普爱医院即为公立医院改革第一批试点医院。从去年2月1日零时起到12月31日,该院执行药品零加成率和新的医疗服务价格以来,在该院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两个院区内,门诊病人人均药品费用为135.89元,较2015年同期减少了4%左右;住院病人人均药费则减少429.11元,降幅超过11%。
退休职工张女士是一位结肠癌患者,她一直在普爱医院就医,用药支出占了退休金很大一部分。她经常服用的西黄丸,当时从66元降低到55元多;金水宝从57元降低到37元多;华蟾素从360元一盒降低到288元,这其中有的药每个月要用七八盒,算下来每个月至少可省两百元。
同为改革试点医院的江夏区中医院,也对参与改革后的经营状况做了一个分析:2016年2月-11月,该院药品收入4545万元,其中西成药收入3641万元,按取消15%西成药品加成测算,医院药品收入减少546万元;各项检查收入1465万元,与降价之前的价格相比,医院约减少收入136万元;其他综合服务收入2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