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医疗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
“民营医院大部分都是亏损的,”北京振国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王振国不无沮丧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再干上一两年,我恐怕也坚持不住了。”
振国医院是一家以肿瘤治疗为主的民营医院,成立于2008年,在经营到了第七个年头上,愈发感到举步维艰。“如果仅从经营成果上来看,投资办医院是我一生中的一个失败。”50多岁的王振国称。
振国医院的经营现状是民营医院的缩影,首都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系原主任常文虎历时半年走访了数十家民营医院后发现,“多数民营医院生存困难,发展更困难,甚至发展无望。”
以常文虎走访的北京市某区10家民营医院为例,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仅有三家,其余七家医院全部亏损。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强调,“这不是某个区县的个案。”
造成民营医疗机构亏损的原因既包括管理经营等内部因素,也包括政策、监管等外部制约。民营医疗机构在医保、人才、用地、租金、税收、设备购置、人员工资和价格水电费等方面与公立医院存在不均等竞争格局,致使其接诊和住院人次远低于公立医院。
自2009年开始的第二轮鼓励社会资本办医以来,各级政府政策密集发布,为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营造了更加宽松的环境,各路资本蜂拥而至。但多位业内人士提醒,社会资本办医仍有诸多不利因素,应谨慎进入。
非公医疗的冰与火
实际上,振国医院的经营情况在北京市大兴区还算是名列前茅的。
王振国为21世纪经济报道提供的营收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振国医院收入8000万元左右,利润不到100万元,属于保本微利。
但由于振国医院在设立之初即投资过亿元,购买了用于建设医院的用地,因此,每年不用缴纳房屋租金。据王振国测算,以振国医院现用于经营的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张床位规模来看,如缴纳租金,每年多支出500万元左右,医院则由盈利转为亏损。事实上,不足100万元的利润中还未包括一些沟通关系的“隐性支出”。
“振国医院相当于每年的收入与支出基本持平,但初始投资是不可能收回了。”常文虎说。
在常文虎看来,民营医院的亏损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投资难以收回,日常经营勉强维持,如振国医院;另一种情形为不仅投资难以收回,日常经营也处于亏损。两种情况占比达到70%左右。
如果仅从做生意的角度衡量,王振国称,投资医院的回报率甚至不如理财,“按2008年投资1亿元计算,如交给理财机构,年回报率至少4%即400万元-500万元的纯利润。”
不过,常文虎走访的民营医院中也存在经营状况较好的非公医疗机构,如北京市仁和医院。
北京仁和医院的官网显示,其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兵五、六师联合司令部军医院,1953年随军队转入地方,成为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职工医院,1975年落户北京市大兴区,1980年对外开放,后来在国企改制过程中转为职工持股的民营性质,目前为大兴区二甲综合医院。
常文虎认为,北京仁和医院的情形并不能代表广大的民营医院,“从该院的历史渊源来看,并不能代表民营医院的现状。”
而即使实现盈利的民营医院,也存在较为漫长的“培育期”。
美中宜和医疗集团创始人兼CEO胡澜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称,“通常来说,单体医院两到三年亏损,随后开始盈利,而集团医院则可能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实际上,民营医疗机构的营收数据难以全面统计,即使国家卫计委等官方部门也不掌握真实数据,但从上市医疗集团的财务报表和发生并购时披露的数据中可略知一二。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了一些医疗集团、医院的公开数据发现,部分中小型民营医疗机构出现亏损。
其中,实现盈利的医疗集团、医院包括复星医药、马应龙、凤凰医疗集团旗下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北京三诺健恒糖尿病医院。
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复星医药集团控股的医疗服务业务实现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