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亿美元,这是拜耳收购默克旗下消费医疗保健品业务的成交价。然而这对于市场来说似乎并未引起太大的涟漪,因为这几年药企之间的并购如火如荼,拜耳创造的这个纪录还远远达不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比如今年早些时候,就已曝出阿特维斯公司意欲以250亿美元收购森林实验室的消息,目前这一收购案正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如果这桩并购案成功,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因为曾经推出“万艾可”(伟哥)的辉瑞制药正在酝酿一场巨型收购,以约106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阿斯利康,这是绝对意义的重量级收购。这样庞大的并购规模在同一行业中反复出现,不禁让人心中充满疑问,医药企业是怎么了,难道是钱多了烧得慌?
钱多,这个没有什么疑问,诸如辉瑞、拜耳、强生这些占据金字塔顶层的药企,手握海量专利,对市场具有绝对的垄断性。比如阿司匹林面世115年,其乙酰水杨酸的结构简单至极,合成方法更是只需要用到高中化学知识,但至今提起这种药物几乎只会想起拜耳这一家生产商,这便是本行业特殊的垄断性。当然,阿司匹林只是个案,不过各大药企实际上都通过对药物专利长达二十年左右的保护期赢得市场上的绝对优势以赚取可观的利润,例如辉瑞刚刚公布的2014年一季度利润就达到了23.3亿美元,利润率达到20.5%。
再说投资方向,这似乎就疑问了。对于药企而言,研发经费的投入比例远超一般行业,全行业平均达到销售额的15-20%。于是问题出现了,既然药企钱多,完全可以加大对研发的投入永葆青春,何苦去涉足高风险的并购呢?
资本永远会选择趋利避害的投资方式,选择并购或许说明了一个问题:当下药企开发新药的风险比直接用拿现金出去扩张的风险更高。对于医药行业而言,这样的结论似乎显得非常不合理——试想如果大家都不投入研发而致力于资本游戏,整个行业将如何发展?更重要的是,新药专利期虽长却也有终结的一天。而在中国这样的仿制药大国,很多小型药企向来不会放弃追逐过期专利药的机遇,届时低价竞争必将拉低行业的利润率,这是医药巨头们不愿看到的局面。
但研发成本与风险的提升的确成为了迫使这些巨头们转战并购的重要原因——辉瑞在2009年完成对惠氏的收购之后,陆续关闭多达6处研发机构以降低成本,可成为这一事实的最好注脚。
经过百余年的探索,结构简单、药效显著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已经被研究殆尽,目前新药开发通常着眼于二十碳以上有机物的全合成——人工合成这样一个分子其实难度不亚于开发一支火箭,而最终得到的分子是否有效果,会不会有不良反应,那还都是未知数。由于结构的复杂,过去在数百个分子中就能筛出的有效药物,现在或许就是数千乃至数万的基数,由此带来的成本上升呈指数级增长,新药研发自然遭遇到了瓶颈。
可见药企意图通过并购保持垄断地位的做法虽然来势汹汹,却也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如同聚集到一起遮天蔽日的云层一样,虽然可以挡住阳光,却也有着化成一片雨掉落的危险。而且没有了阳光,有些像蘑菇一样生存的行业或许会被激发。
比如中药行业。
诚然,这些年中药在国内的发展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既赢得很多人尤其商政名流的追捧,却也一再遭到学术圈的抵制,其形式上更像是宗教而不是科学,铺天盖地的电视营销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客观来说,中药本身并无罪过,尽管也有铅丹、紫河车(人胎盘)这样令人匪夷所思甚至令人作呕的药材,但根本问题还在于理论方面的落后与愚昧。实际上,通过现代技术可以分析证明,中药并不神秘,绝大多数中药都来自药草,其药用成分也无外乎多肽、多糖、生物碱这些化学物质,也是由一个个原子构成,与西方人最初发现可以药用的水杨酸、吗啡、青霉素并无本质差别。古代人难以解释药到病除的现象,只好假借非自然的力量,我们无需强求,但现代人仍然沿用三才五行之类的说法,固步自封的同时难免也透露出商业炒作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