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规模空前的医药商业贿赂整治风暴中,多家标榜合法守规的跨国医药巨头中枪倒下,国内药企也人人自危。原本亲密无间、互相输送利益的医生与医药代表开始相互避之犹恐不及,一时间,国内已延续近20年的以药养医行规摇摇欲坠。在行贿调查的高压之下,医药利益链上的各方被迫上演变形求生记,于是药价被撼动,长期以来的销售模式也随之开始变更,但改变能否让医药行业真的清澈起来,消费者可否从中受益,恐怕还有待时间检验。
反贿赂风暴骤起
多家中外药企卷入行贿门
如果将日历翻回到6月,中国公安机关对跨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启动调查,当时恐怕没有人想到这起个案会最终形成反贿赂龙卷风波及全行业。彼时,公安机关查明,近年来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华经营期间,为达到打开药品销售渠道、提高药品售价等目的,利用旅行社等渠道采取直接行贿或赞助项目等形式,向个别政府部门官员、少数医药行业协会和基金会、医院、医生等大肆行贿。
同时,该公司还存在采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通过旅行社开具假发票或虚开普通发票套取现金等方式实施违法犯罪活动。该案涉及人员多、持续时间长、涉案数额巨大、犯罪情节恶劣。已有证据充分证明,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部分高管和相关旅行社的部分高层人员已涉嫌严重商业贿赂和涉税犯罪。具体来说,一个实际上只有200人参加的内部会议,上报到财务报销部门变成了500人参会,只要发票合乎规范,就很容易蒙混过关。多报销出来的款项,就成了被“洗白”的行贿款,一部分流入使用部门的高管腰包,一部分则用于行贿。
就在葛兰素史克“出事”不久后,法国医药巨头赛诺菲被曝在2007年前后,借“研究经费”名义,向79家医院的503位医生行贿,总额超过169万元。紧接着,瑞士诺华制药也被前员工揭露,在北京地区销售1.3万元/支的“善龙”药时,曾被上级领导要求“用5万元买50支销量”,借“推广费”之名行贿医生。近期,全球最大胰岛素生产商——丹麦诺和诺德被指成为又一家受到中国监管部门调查的外资药企。除上述企业之外,还有多家中外药企被不同程度地卷入行贿门,原本长期存在于行业内的灰色交易突然被暴露在聚光灯下。
“其实医药代表通过给医生处方费等方式卖药可以算是一种行规,别家企业给处方费、给购物卡,你就要给得更多,只有这样才能让医生在相似疗效的药品中,给病人开你的药”,曾在跨国药企做医药代表的冯丹(化名)透露。冯丹还回忆,公司每年都会召开医药代表的沟通会,销售业绩特别好的医药代表将作为榜样被邀请到会上介绍经验,而所谓的经验主要是指“伺候”医生多么不易,除了常规的“进贡”方式外,逢年过节还得当专职司机,拉着医生及其家人出去玩等等。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三甲医院使用的药品近五成为外资品牌,进口药已经占到了国内市场的一半以上,可以说,已经被外资药企垄断。很多进口药原料都是中国制造、中国生产、中国包装,其在专利保护期内或者打着原研招牌,价格却高出中国同类药的4-5倍。而暴利也进一步让外资企业有实力组织更庞大的销售团队与医生拉近关系。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通过行贿,外资药企取得了强势市场地位,维系其高价战略。这可能封杀国内中小药企的生存空间,压制后者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长此以往,药企比拼的将不是研发能力和疗效等,而是竞争谁能给医生更高回扣,由此市场秩序必然被破坏,商业贿赂之风就会愈演愈烈。更严重的是,巨额贿赂费用都体现在高于成本数倍、数十倍的药价之中,并最终转嫁到广大患者身上。
商业贿赂拉高运营成本
重棒之下跨国药企恐陷降价潮
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此次中国挥舞起反贿赂大棒,将迫使一直高高在上的跨国药企降低药品价格,而事实上,降价示好也被看做是不少跨国制药巨头应对此次危机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