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IT技术变革也在悄然席卷全球各行各业。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网络、移动终端等新一代技术革命,让医院的信息化发展大步向前。国内不少三甲医院都积极拥抱信息化,掀起了一场医院管理模式的变革。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以下简称“东方医院”),始建于1920年。作为上海市第一家由国人创办的西医院,历经了近100年的风雨沧桑。新时期,这座老院将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焕发出新活力?东方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有着怎样的蓝图?
“东方医院通过利用统一业务标准、合并数据库、流程再造、搭建数据共享平台等多种手段,实现了医院内部的精细化管理和多院区之间互联互通及数据共享、资源整合的目的。结合自身多个院区的特点,以及今后对新的医联体成员实现同质化管理,我们将利用云技术来解决新型医联体的信息化、一体化难题,同时也想为新医改如何运用信息手段实现区域卫生规划、提高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探探路。”东方医院副院长许朝晖告诉《医药地理》。
打造家门口的东方医院
中国的医疗体系建设目前资源分配还不均衡。一边是不管大病小病,患者挤破头都要去三甲医院;另一边,即使只是是头痛脑热的病人还是不太愿意就近去家门口的社区医院诊治。虽然新医改大力倡导分级诊疗,传统办法也是让三级医院的医生下到基层去,但大多数老百姓似乎不太买账,仍然不放心去社区医院看病。但为什么说东方医院提出的分级诊疗模式兴许就走得通呢?
对此,许院长解释,“传统的分级诊疗模式中,主要问题还是在于下面医生的水平不够,看病再便宜,患者还是不放心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规定了三级医院必须派医生下到基层帮扶,同时大力培养全科医生,这些做法坚持下去一定会起到成效的。但是短期内很难改观一级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的现状。即便这些全科医生全到位了,由于他们不是天天在三甲医院,接触不到那么多的危重病人和病种,作为分诊第一关的‘看门人’的经验值是有限的。三甲医院派遣的医生难免有‘任务观点’,长期支援也会增加母院的负担,像东方涉及对口支援任务的外派医疗力量估计会占掉母院近三分之一的资源,就有点捉襟见肘了。所以我们提出把基层医院完全变成东方医院,医生也完全变成东方医院的医生,这种想法不是点石成金,而是需要通过创新模式,让医务人员在各级医院中有序轮转,来提高和保证到一级医院工作的医生的水准,再借助信息手段使得物资字典、药品字典、检查字典同一,管理流程、业务标准,甚至于操作界面也一起同质化,实现最关键的医疗水平持续同质化,并且院区间数据都能交互共享。做到任何一名医生无论在我们哪个院区看病都能毫无障碍地立刻上手;任何病人无论是当场的还是远程的都能享受三甲医院水平的服务;任何病人无论在哪个院区转个院就如同转个科一样方便。这样才算基本达到精准帮扶、智慧医疗的目的。”
东方医院开创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让老百姓放心的分级诊疗新模式,院方派出了一大批医疗、护理、管理专家在各地分院长期轮流工作,并且定时更换另一批医务人员进行轮岗,始终与基层医院保持人员的流动和交流。分院以总院的强大技术支持为后盾,重点发展心血管内外科、骨科、微创、泌尿等特色专科,以上海的技术、当地的收费标准为基层医院的老百姓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基本实现医疗水平的同质化,真正打造家门口的东方医院。
“我们和上海潍坊社区医院,通过浦东政府的官网来传输数据,他那边拍片子只要是用符合Dicom协议的数字系统发出的,就可以抽提出来并传输到我们这里,东方医院的医师马上会看到并做出诊断。潍坊那边其实只要有放射科操作机器的技师就行了。而且原来他们的影像诊断只是社区的水平,现在得到的可是像东方医院这样的三甲医院的水平。对于合作的一、二级医院来说,看病成本降低了,老百姓方便了满意了,质量提高了,吸引病人的能力也加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