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包头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就“关于我市着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向社会公众予以解答和公示。市卫计委副主任云冠星表示,今年是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一年。全市卫生系统立足改善民生、保障健康这一根本,着力推进医改,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药方一】新农合确保群众“看得起病”
为不断完善新农合工作机制,我市从2010年起,率先在全国实现新农合市级统筹,在缓解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农合“包头模式”在自治区乃至全国进行推广。
来自土右旗的赵女士是新农合“包头模式”的受益者。2010年她患上癌症,需要定期化疗,第一次化疗时花费了2.9万元,新农合给报销了1.3万元。“现如今农民能看起这个病,全靠国家的惠民政策好。”赵女士的丈夫如是说。
像赵女士这样的新农合受益者不胜枚举。据悉,自2010年新农合市级统筹以来,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今年全年参合农牧民69.63万人,较2013年新增11.43万人,参合率达99.07%,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425元,基金达到2.96亿元。另外,实行重大疾病医疗保险,病种扩大到31种,其中将14种大病以及无责任意外伤害纳入大病商业保险范围。住院报销最高封顶线提高到13万元。
发布会上,市卫计委农卫科科长陈永华提到,新农合市级统筹运行5年来,参合农牧民门诊统筹补偿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到150元,特殊慢性病门诊补偿增至22个病种,白血病封顶线3000元/年,持有建国前老党员就医证封顶线为2000元/年,其它病种均为1000元/年,补偿比例均为80%。此外,参加新农合的失独家庭、五保户、低保户、持有抚恤金和定期定量补助金领取的在乡红军老战士、红军失散人员及不享受公费医疗的伤残军人,住院治疗起付线降低50%。
【药方二】优化配置医疗资源确保群众“看得上病”
60多岁的史英老人是青山区赵家店村土生土长的村民,史英告诉记者:“我已经是老病号了,百病缠身,自从有了村卫生室后,给我提供了许多方便的医疗条件,不用大冬天骑着电动车去大医院排队看病了。”
为缓解大医院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城乡医疗资源匮乏、紧张,市卫计委采取有力举措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出“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公立医院改革,一方面不断加快大型医院建设,另一方面在先后建成市中心医院、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医院新大楼的基础上,2013年启动新都市区医院筹建工作,开工建设了精神卫生中心病房大楼,并立足医疗资源优化整合和促进蒙中医药发展实际,决定由市蒙中医院接管石拐区医院和滨河新区医院。基本形成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各级综合医院、各类专科医院相衔接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
同时我市形成了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节点、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牧区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城乡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完善。
在农村社区卫生方面,近年来市卫计委实施了15所县级医疗卫生机构、53所苏木乡镇卫生院、138所嘎查村卫生室建设项目。每年投入84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城市医院对口支援苏木乡镇卫生院。
城市社区卫生方面,我市成为自治区唯一一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2013年投入660万元创建10个标准化建设工作,统一配备服装,建成家庭医生团队176支,团队总人数达1176人,居民累计签约78915人。
【药方三】健康预防机制确保群众“防得了病”
白先生是东河区南门外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的居民,多年来曾多次在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免费体检和小病救治。据白先生讲,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动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对白先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家族病史、个人病史了如指掌。
市卫计委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科科长薛峰介绍,为着力改变“重医轻防”的局面,市卫计委认真开展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等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采取有效措施突出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积极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确保群众“少得病、不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