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物空气污染已成为一些常见疾病的新型危险因素,而且与之相关的疾病正逐渐增多。
其中,空气污染对于肺和心脏的影响,已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识;并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了其在心脏疾病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发现,室外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以及使用固体燃料所致的室内空气污染,已分别成为全球范围内所有疾病的第九、和第四大风险因素。而世界卫生组织也将全球1/8死亡,归因于空气污染。事实上,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心、肺疾病。最近的证据已显示,空气污染可造成多种多样的健康损害,其中包括糖尿病、低出生体重,以及早产等。而这类研究多得益于人们对于以下问题认识的提高,即:空气污染在启动全身性炎症反应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且这种全身性炎症反应,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多个器官和系统。近期,有两个相关研究又进一步证实,空气污染是越来越多常见疾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其中,第一个研究是由Shah等进行的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该研究纳入了在28个国家所进行的103个研究,共包括了620万次脑卒中事件。研究者评估了空气污染的短期波动,在诱发脑卒中发病方面所取得作用。而此前,虽然有几个队列研究的证据表明,长期的空气颗粒物污染暴露与脑卒中的死亡率相关,但这样的研究结果并不具有普遍性。
作为脑卒中一种可能的诱发因素,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疾病负担的增加,有重要影响。这在空气污染和卒中发病率(特别是出血性脑卒中)都较高的中国,尤其是如此。Shah等在其分析中发现,每一种常见的气态或颗粒性空气污染物的增加,都与脑卒中所致的住院、或卒中相关死亡率的增加密切相关;而且这种相关性,在那些污染物暴露当天发病的卒中患者中最为明显。但臭氧水平的增加与脑血管事件之间,仅有较弱的相关性。
对多种可能的偏倚(例如,那些与预后判定及污染物暴露评估质量相关的偏倚)及混杂因素,进行了统计学调整后的敏感性分析发现,空气污染与脑卒中之间仍然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尽管与缺血性卒中相比较,空气污染与出血性卒中之间的相关性不是太明确,但这种分析支持空气污染是一种可加以修正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此外,空气污染物的长期暴露,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的一种先兆病变)的影响,目前仍不清楚。其也没有包括在Shah等的研究中,然而,支持后二者之间存在关联的证据也已经越来越多。
考虑到人们对于精神疾病可修正危险因素的了解相对较少,而其造成的巨大疾病负担正日益加重;再加上空气污染可引起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因此,研究人员目前已经合理地将目光转向了空气污染对于精神健康方面的影响,并将其作为一个需要优先研究的方向。在上述2个相关研究的第二项研究中,Power等利用护士健康研究队列的丰富数据,评估了颗粒性空气污染物与常见焦虑症状之间的关系。该研究的结果显示,空气中较高水平的PM2.5与人们焦虑症状的增加之间,存在着暴露依赖的相关性;而且,受试者的焦虑症状,与其焦虑评分时前一个月内的污染物暴露之间相关性最强。
尽管该研究的受试者仅限于老年女性,但针对其观察结果的多种敏感性分析均表明,在许多不同地域、不同健康状况(例如,对空气污染所致心、肺疾病导致继发焦虑的可能性,进行统计学方面的控制)、及不同人口特征的情况下,上述的相关性依然很明显。近年来,有关空气污染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的文献越来越多,其中,还有较小、但值得关注的研究提示,空气污染的短期波动与人类的自杀率相关。而Power等的发现又为这方面的研究,增加了新的证据。
Power等采用污染暴露时空建模方式进行评估,并发现新近的空气污染物暴露与受试者焦虑症状的增加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这种评估方法减少了与空气污染相关的地域变化这一混杂因素的影响。但在这类研究中,地域变化对于研究结果的影响不应被忽视。此外,该研究也没有评估其他潜在不利因素(例如,噪声、气压、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