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价格低位徘徊、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严重与严格的“限抗”政策正让国内抗生素企业承受着盈利压力。
传统抗生素“四大家”之一的鲁抗医药(600789.SH)日前发布的2012年度业绩预亏公告显示,预计2012年度经营业绩将出现亏损,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5亿元左右,而2011年同期盈利1500万元,同比暴跌近1000%。
“抗生素企业出现亏损很正常。产品本身毛利率较低,行业主要靠规模化盈利,而“限抗”政策一下子把销量打下去很多,抗生素产能本来就过剩,现在产能过剩更加明显了。”昨日,有长期追踪抗生素行业的分析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限抗”政策影响明显
对于业绩亏损的原因,鲁抗医药表示,2012年,受“限抗”政策及药品低价招投标采购的影响,公司主导产品价格仍在低位徘徊;受饲料养殖业整体低迷影响,兽用抗生素的需求萎缩,价格持续下降;公司新近投资建设的邹城工业园项目尚未完全发挥效益。
海正药业(600267.SH)近日发布的2012年年度业绩预告同样显示,去年全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35%~45%,原因之一就是他汀类、抗肿瘤、抗生素产品受降价影响。
事实上,2011年起,抗生素滥用现象受到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整治。去年8月1日,号称“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84号令,下称“84号令”)正式执行,不仅首次对医院抗生素“分级”限制使用,还对医疗机构渠道进行了限额,强调医疗机构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列入供应目录。
“去年企业利润下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限抗令,医院执行得也很严格,落实到每个医生的处方上,对抗生素总量有直接的影响。”万联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李守峰告诉记者。
多家相关医药上市公司都在公告中提到了“限抗”政策对业绩带来的影响。哈药集团(600664.SH)在2012年中报中表示,报告期内,受药品降价、抗生素限用、成本上涨、新版GMP所带来的新一轮改造改建等不利因素影响,公司生产经营面临了严峻挑战,“各项抗菌药物限制管理政策相继出台,各省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不断深入影响企业抗生素板块业绩”;中国制药(01093.HK)也在2012年中报中表示,受到药品招标及限用抗生素政策的影响,成药业务的表现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一直疲弱,产品价格及销售均受压。
有研报显示,2011年起,抗生素一直存在供大于求的问题。首先,国家对抗菌药物的监管力度趋严,限制医药使用量;其次,在国家实施新版药品GMP的背景下,各家抗菌药生产企业在新建厂房时,都选择了扩大产能;最后,从2011年市场情况来看,由于实行基本药物招投标制度,抗菌药的采购直线下降,销售形势空前严峻。
抗生素市场缩小的同时,其价格近年来也在低位徘徊。与2010年相比,近两年各类抗生素药物价格均出现下滑,其中以头孢类最为明显。据了解,头孢克洛2010年最高价为1825元/公斤,而2012年最高价则为1680元/公斤,2012年12月只有1548元/公斤;头孢拉啶也由2010年最高440元/公斤下降到2012年最高420元/公斤,2012年12月也只有378元/公斤;阿奇霉素两年来每公斤价格也下滑了400多元。
企业转型任重道远
尽管抗感染药市场份额从2006年的30%下降至2011年的26%,但抗生素仍是我国第一大用药,聚集了鲁抗、哈药、石药、华北制药等多家著名上市公司。
而现在,面对政策紧缩与产能过剩、毛利率低等行业性问题,一些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出路。
华北制药(600812.SH)2012年中报显示,该公司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5474.2万元,同比大跌542.04%,其头孢类业务利润率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0.0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