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质量是一家医院的生命线,而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则是保障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集眼科和耳鼻喉科医、教、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上,该院的耳鼻喉科专科实力位居全国第一,其眼科位居华东地区第一。
复旦眼耳鼻喉科医院积淀了深厚的医疗质量文化和专家治院的传统,并以此为指针不断优化着医疗质量管理制度。2012年开始实施的临床医疗工作准入制,便是一项医疗质量管理的有益尝试。
"临床医疗工作准入制是指,评估每一项临床医疗工作的技术含量,然后严格界定能够从事某项临床医疗工作的医生需要具备怎样的资格。"该院分管医疗质量的副院长,耳神经颅底外科主任迟放鲁教授强调,准入制中所谓的资格,其评判标准是临床能力,而非职称。
临床实践能力是金标准
事实上,临床医疗工作准入制的酝酿和产生,是因职称而起。一方面,按照当年的职称评价规则,很多研究生在SCI上发了不少文章,升副高比现在更容易。博士生一毕业就是主治医师,再在SCI上发表几篇文章,毕业两年就可以升副高了,但是他(她)的住院医师资历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很多在临床工作多年的医生,由于SCI上发表的文章少,得不到晋升。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升得快的人不懂临床,升得慢的人反而更懂临床。
"在此情况下,如果单纯按照职称在医院中论资排辈,甚至以此来分配临床工作的难易,是不合情理的,而且会造成很大的医疗安全和质量隐患。"迟放鲁教授对健康界表示,准入制注重的是医生的临床工作经验,也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
一名医生的临床业务能力,行内人是最清楚的。因此,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用打擂台来评判每位医生的临床业务能力。每名医生上台汇报,陈述自己有什么样的经历和能力,由相关专业的医生们共同投票打分,以反映该名医生的临床能力,最终由医院的医疗专家委员会评定。
按照医院规定,医生能看哪一级门诊,是普通专家、特约专家还是特需专家门诊,医生能否进医生组,都要经过硬性指标结合类似程序来确定。
以门诊为例,如果一位医生的临床工作经验不满8年,就不能准入副高门诊。这个临床工作时间是从他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且正式受聘的时间算起。而那些在校期间的经历,比如研究生跟查房、上手术的经历都不算。当然,他还要经历打擂台的过程。如果硬性条件不符合,即使他晋升到副高职称,也只能看普通门诊。
对于专科手术,准入制同样适用。以耳科为例,中耳炎手术只有高级职称的医生才可以主刀;难度更高的内耳和颅底手术,只有正高职称的医生和博导才可以主刀。但是,任何一名医生要上台做上述手术,必须通过耳科的五位博士生导师的考核,达成一致意见。如果导师们认为其技术没过关,即使硬性条件达标也不予以准入。
医生组制保证病房医疗质量
据迟放鲁副院长介绍,准入制在病房中的落实情况比较特殊,需要结合医院的另一项制度来解释,就是医生组制度。
医生组制度建立于2002年,一直执行至今。
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只有专业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年资在副高三年以上的医生才可以固定在医生组,评审机制也是通过打擂台和专家委员会评定。全院只有大概不到一半的医生固定在医生组中,其余则在各专业轮转。每一个医生组都有一位组长,通常是由专家委员会认定的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的人来担当。医生组里的论资排辈仅与医生的临床经验相关。
"考虑到分院的扩建,医院需要加紧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建立更多的医疗组。医院专家委员会上曾经提出过一个方案,科室主任都将不兼任医生组组长,而是带领培养一批年轻的医生,让他们来担任后备组长。这样,分院落成后,他们就能独立领导医生组了。"迟放鲁介绍。
据他介绍,之所以如此规定,是为了确保医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更广泛的专科和亚专科,拓宽视野和临床思维,之后再精专于某一个亚专科。如果一位医生只精于某一个亚专科或病种,是无法保证医疗质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