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共2331字,分2页,当前第2页,快速翻页: |
药价管制导致很多药品成本倒挂。苗向以乙肝疫苗为例向记者讲解制药的困境,“一人份的乙肝疫苗政府定价是9.3元,折合每支价格为3.1元,比一瓶好一点的矿泉水还便宜,但乙肝疫苗所有的生产和运送都有很高要求,成本十分高昂,这是很典型的成本倒挂,只能依靠市场占有率来获得微利,而那些占有率低的企业就活不下去了。”苗向说。最近几年,国食药监总局出台国药新版GMP认证等制药标准,对药品要求越来越高,这意味着成本越来越高,但国家药品价格体系仍旧僵化,药品的最高零售价在不断降低,一些药品的利润空间很小。这导致药企不肯生产,市民也就难寻廉价药。
廖新波指出,如果价格放开了,厂家根据产品的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流动成本等等计算,定出市场价格,这个价格就能保证原先那些廉价药品的生产与流通,从而送达到医院,最后送至病人手中。
市场化仍需配套措施改革
业内人士注意到,目前与药价市场化相对应的配套措施并不完善,药品招投标制度就是其中一项。
“(目前)药品招标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招标,因为有政策规定最高限价,而且药品要参加招标,药价必须下降20%,这都是一些行政的干预。”廖新波说。目前,我国的药品招投标仍以价格为主要标杆之一,各省标准不同,这让不少药企煞费苦心。徐卫说,他们公司的药品是全国独家的抗癌药品,但也得参加国家药品招投标,为此公司还得成立专门队伍应付招投标。徐卫认为,既然要放开药品价格管制,那药品招投标制度也应相应进行改革。“不能一边放开,另一边又管制。”
苗向提出,药品招投标制度的存在又给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了寻租空间。
“如果是真正的市场招标,比如香港政府的招标,它是为所有的政府医院提供药品,它不是以价格取胜,而是招这个地区需要的药,而且这些需要的药是在众多的品种里面挑最合适的,即疗效与价格的最佳性价比,而不是挑最便宜的。”廖新波认为香港经验可供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