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康国宾现在的资金整体布局是电商、IT、移动医疗各占百分之十五,剩下的皆布局于线下门店。
今年四月,爱康国宾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在上市之初,张黎刚就许下成为健康行业的阿里巴巴的宏愿。
近日,爱康国宾公布了截至2014财年第一财季未经审核财报,聚光灯又投射至爱康国宾,市场要检验张黎刚的雄心之路。
据财报显示,爱康国宾2014财年一财季营业收入6016.4万美元,同比增长43.32%。净利润原来统计为193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下滑70%。
8月25日,爱康国宾发表声明,称其利润下滑实为计算方式上的偏误,将一次性期权激励发放700万美元从净利润中扣除,更正后净利润应为890万美元,同比增长37.5%。这份成绩单与其上市后的股价并不相符。
而这种做法正是会计上常用的大冲澡手法,将成本和费用一次性摊销完毕,减轻其后续压力。
对比慈铭和美年大健康,爱康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美年与其同日宣布IPO,却延后到明年上市A股,慈铭年初IPO暂缓后,暂无新动作,不过上市也是迟早的事。
纵观第一财季成绩,爱康主要还是线下业务的扩张,线下资源其未必比得上美年;而线上的业务发展比较缓慢,离其要达成的完善互联网业务还有很长的路。
财报得益线下业务增长
虽然上市之初向资本市场描述的故事能否实现尚是未知之数,爱康国宾这一季度的业绩显示了其要争抢体检行业龙头地位的决心。
截至6月30日财报中,爱康国宾成本支出迎来大幅度上升:其中运营费用2340万美元,同比增长85.2%;营销费用690万美元,在总支出中占比11.5%;行政费用163万美元,增长148.2%。
据业内人士分析,运营成本的投入与其线下业务的扩张息息相关,由于开设一间体检中心的费用高达上千万,开设的数量与公司资本实力相挂钩。在短短3个月,爱康国宾的自营体检中心由45个增至50个。
张黎刚曾在采访中表示:一年在全国开15到20家新的体检中心在爱康国宾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而去年开设体检中心总数不过9家,并未达到其预期。
目前爱康国宾在业务上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三大类服务:健康体检、疾病监测和其他服务。其他服务包括健康评估、预约就医等,以线上服务为主。营收增长最快的也是这部分服务,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1.5%。其主营业务健康体检营收为515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2.7%。这部分增长主要与客户数量增加和体检价格提高有关。各种类费用在总支出中占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第一财季总利润达291万美元,同比增长29.7%。排除期权激励费用的影响之后,爱康国宾2014财年第一季度的净利润是890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7.5%;运营收入为126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的980万美元增长了29.3%。
据分析师告诉理财周报记者,爱康国宾营收与利润的增加得益于业绩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客户数量的增长与人均诊疗费用上升所导致。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疾病检测、牙科等附加服务,也是导致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该分析师预计随着未来客户人数增长,利润率还有一定增长空间。“管理层表示将力争让总受诊人数的年增速保持在30%~40%。由于爱康的服务在公司客户中已经拥有非常好的口碑,而且爱康拥有非常强的销售推广能力,我们认为爱康有能力实现目标。”
事实上,随着高附加价值业务的发展,利润率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增加线下网店,布局齿科,从这一系列动作、一组组漂亮的数据中,爱康国宾似乎与一开始的定位越行越远。“以前我会拘泥于互联网模式,而现在模式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张黎刚说到。
放开束缚后,他对资本控制更加得心应手。在美国IPO上市后,爱康国宾开始了圈地式的并购。首先收购了华检体检,旗下的三家体检中心并入爱康国宾,但保持独立运营。
在这一季度中,一线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香港业务营收增长幅度为39.2%,而二三线城市增长幅度是58.3%。收购华检体检中心后,更是巩固了爱康国宾在上海片区体检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