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创新
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并进
2011年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 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荣获2011年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不仅展示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更体现了中医药的巨大开发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
2011年,以加快推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强临床科研体系建设,提出了基地业务建设以重点疾病研究为根本、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建设为主体、规范临床科研和培养骨干人才为两翼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基地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建设指南和临床科研规范指导意见,加强了基地科研骨干培训,初步建立了以研究联盟为主体的协作机制。
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体系作用,针对流感等外感病,从理论、临床、药物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并取得积极进展,其中奥司他韦与中国传统疗法麻杏石甘—银翘散在H1N1流感治疗中的对比研究,引起国际广泛关注。
中医药传承研究得到加强,第三批400本中医古籍整理进展顺利,名老中医研究型继承取得新成果,“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中医处方分析系统”等成果为提高传承研究效率提供了手段,制定并实施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及适宜技术筛选推广项目工作指南。加强“十一五”时期在重大疑难疾病和常见病防治、针灸特色疗法、技术标准、中药关键技术等方面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此外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在安徽、四川、新疆等6省(区),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和任务要求有序推进。
启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人才工程”项目。推进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的的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学科带头人培养等项目,建立了226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加强基层人才培养,培训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2375名。通过省部局共建,努力促进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明确了323个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点的建设规划。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成立了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键词:传播
文化繁荣 国际交流合作活跃
2011年的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李时珍医药节、首届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弘扬了“大医精诚”的价值理念,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神;“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深受群众欢迎,一些媒体的中医养生保健栏目成为品牌,大型纪录片《中医》开机拍摄,面向驻华使节的中医养生保健科普讲座,产生了积极反响。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2011年召开了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会议,认真总结中医药系统开展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成果,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提出了中医药文化发展繁荣的目标任务,部署了加快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工作措施。
各地也在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养生保健等相融合的机制,北京、广东等地推出了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海南将中医药文化及养生保健纳入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医药文化教育宣传基地建设不断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持续推进。中医药新闻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为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中医药在海外的传播和推广取得新进展。过去一年中,利用多边平台,推动了落实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发展传统医学决议》,积极参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疾病分类与代码传统医学部分的制订,积极推动WHO西太区制定实施《传统医学地区战略(2011-2020)》;《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列入了世界记忆名录;及时推动中国与欧盟建立推进中药注册工作机制,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东盟高水平合作平台的构建。
2011年,“中美中医药学术研讨会”,“中俄中医工作组第一次会议”,“中韩传统医学合作协调委员会”成果丰富;与马来西亚、越南、新西兰、澳大利亚的合作得到加强。黑龙江、福建、广西、云南等地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两岸四地联系更加密切,包括院士、国医大师在内的大陆中医药界人士前往台湾参加第三届两岸中草药合作及技术交流论坛等活动,在岛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