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来,诸多有关我国自主研发的肿瘤靶向治疗新药审批进展的消息牵动着业界的目光。2013年10月,在厦门召开的第十六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3年CSCO学术年会上,被业内戏称为中国“抗肿瘤先生”的恒瑞公司公开了阿帕替尼Ⅲ期临床的主要数据: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73天,疗效确切;不良反应与其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抑制剂基本一致,且总体上表现为一过性、可逆性与可控性。尽管还有CDE专家评审会、现场检查、三合一综合审评等诸多环节要走,但业内普遍预计阿帕替尼近期获准上市基本上已无太大悬念,也即意味着国内基本上被跨国公司把持的肿瘤靶向治疗高端市场将继埃克替尼之后增添一个本土新成员。面对跨国巨头在资本和技术上的强大优势,中国本土企业在“与狼共舞”中“野蛮生长”,逐渐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竞争中收获更多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加码中国
众所周知,近年来全球抗肿瘤药市场以几乎为整体药品市场2倍的速度快速增长,吸引全球各大制药公司纷纷厉兵秣马,争抢抗肿瘤药物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而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医药市场和新兴医药市场的领头羊,中国,自然成为跨国巨头们争夺的重要战场。
来自全国一、二线主要城市代表性医院的购药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跨国公司向中国市场引入了近20个抗肿瘤产品,每年都有新产品上市,其中最多的一年达到4个之多。通常一款在发达国家全新上市的药物一、两年内即可在国内面市,这反映出跨国公司在第一时间向中国市场引入创新产品的积极性不断加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最近十年来由跨国巨头们重金打造的抗肿瘤创新药物基本上都已进入我国市场。
不仅如此,由于处在专利期内的药品享有市场独占权和更宽松的价格政策,意味着一个新药投放市场速度越快,可获取超额利润的时间就越长。因此,为尽可能地缩短产品注册申报时间,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在新药研发的早期,例如项目的Ⅱ期临床试验b阶段或Ⅲ期临床试验阶段即开始进入中国。来自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中国新药研发监测数据库(CPM)的数据显示,近3年来在中国申报临床研究的抗肿瘤新药项目中,超过一半是由跨国公司发起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
不对等的较量
伴随着这股“上新潮”,跨国公司在国内抗肿瘤市场开疆辟土,获利丰厚。样本医院数据显示,跨国公司在国内抗肿瘤领域的市场份额从2005年的27.8%迅速增长,至2010年时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44.0%,2013上半年这一数字下降至41.2%。
对于医药产业来说,创新是发展的命脉。跨国公司新药研发实力强大,而本土制药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薄弱,随着国内市场的日益开放,跨国公司取得上述成绩似乎顺理成章。不过,仔细分析会发现跨国公司的成功并不能完全归结于其在国内引入更多的创新产品。
事实上,跨国公司在国内运营的产品中既包括享有专利保护的“新药”,也包括专利保护期已过的“老药”(俗称“原研药”)。样本医院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跨国公司抗肿瘤运营品种总数(以通用名计)从56个增加至65个左右,其中专利保护期以内的独家品种数从16个增加至20个左右(注:有新增也有退出),始终未超过1/3。专利药以外的“原研药”品种则存在国内企业仿制药参与竞争。数据显示,这部分品种的销售额占据了市场的大头。回顾2005年至2013年上半年,尽管这部分品种整体销售额占比从76.3%下降至61.4%,但其中跨国公司所获得的收入未受任何影响,在总体肿瘤药市场所占的份额反而从23.9%增长至25.5%(2010年一度达到29.4%)。与之相对的是,国内制药企业从中所获收入在总体肿瘤药市场所占的份额则从2005年的52.4%锐减至2013年上半年的36.0%。
事实上,自从国家发改委在2000年于《药品政府定价办法》中正式确认“原研药”可以享有单独定价权以来,本土制药企业在与外资跨国企业的竞争中就增添了一种悲剧性的意味。由于医保报销对原研药和仿制药实行不予区分的政策,再加上后续“以药养医”的制度设计客观上造成了医患双方都对价格高高在上的“原研药”存在使用偏好。这就使得跨国公司在与本土制药企业的竞争中不仅拥有来自其强大的新药研发实力的优势,还有来自制度设计的支持和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