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药,指原创性的新药,经过对成千上万种化合物层层筛选和严格的临床试验得以获准上市,目前只有大型跨国制药企业才有能力研制。在我国,“原研药”主要是指过了专利保护期的进口药,本文亦采用此定义。
原研药在我国长期获得超国民待遇,最主要的体现就是药价上。我们以TOP200处方药作为样本,比较同品种同规格的原研药与主要仿制药的价格,发现原研药的价格约为仿制药的两倍。其中,基药品种原研药价格优势大于非基药品种,而医保甲类品种原研药的价格优势大于医保乙类品种,大于非医保品种。主要原因为:基药品种一般受到更严厉的价格管制和竞争,原研药的超国民待遇得到凸显。
定价和招标两大因素构成了原研药超国民待遇的根基,在“以药养医”的背景下,其效应成倍放大,原研药市场份额过高。据统计,TOP200的处方药药中,外企原研药约占收入的40%,利润占比预计在60%以上。像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阿卡波糖等医保目录内的专科用药品种,原研药的市场份额超过50%,甚至部分品种使用量占比也超过50%。
原研药超国民待遇的主客观因素:
最高零售价有利:天花板更高,发改委制定最高零售价时,给予原研药单独定价,远高于仿制药?
招标分组有利:竞争环境宽松,过去各地招标时,原研药独立为一个质量层次,避开了仿制药的纷争?
主观:强大的政府公关能力和突出的产品质量的双重优势,外资企业有动力、也有能力维护高药价?
结果:“以药养医”的体制下,药价越高越好卖,原研药获得过高的市场份额控费

压力下,原研药超国民待遇有望取消
医保压力:取消原研药超国民待遇的根本原因
随着新医改的推行,医保覆盖率和覆盖水平大幅提高。2010年覆盖人数达到12.6亿人,覆盖率超过95%,预计2015年覆盖13.2亿;同时个人支付比例逐渐下降,2010年占36%,预计2015年为30%左右。
在医保覆盖率和覆盖水平提升之后,医保支付压力逐渐加大,使政府逐步重视药品消费的“性价比”,因此政策制定者有动力改变现有规则,取消原研药的超国民待遇,提高医疗机构和医生对仿制药的偏好。

GSK事件:取消原研药超国民待遇的导火索
GSK事件——原研药形势面临变化的导火索。今年6月底,GSK贿赂门事件爆发,紧接着牵出众多跨国企业的商业贿赂问题,外资企业在国内的形象受到影响,原研药的高定价也收到了相关部门的质疑,自此,取消原研药的超国民待遇成为药品政策的主要方向之一。

取消原研药超国民待遇的三种方式
方式一:对于多数品种,原研药有维护高药价的动力,不会主动降价。但对部分适合走基层市场的品种,外企会选择较大幅度的降价,性价比骤然上升,可能对内资企业的销售产生竞争,特别是OTC药品。
方式二:可能性较大,预计发改委会从TOP200中选择价格较高的原研药先行降价。
按照惯例,调价幅度一般在20%以内,由于降价缩小了外资企业操作空间,内资龙头企业将加快进口替代而受益。
方式三:部分省份已经明确表示降低原研药的质量层次,例如江苏,表示将原研药和单独定价、优质优价以及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药品放在同一质量层次,对于高品质仿制药有利。
方式一:原研药企业主动大幅降价
2010年MSD的辛伐他汀做过这种尝试,降价50%;也是唯一的一例。
结果:MSD性价比凸显,原研企业份额上升,仿制药萎缩,但从销售金额来看没有赢家?外资企业会对什么品种主动降价:①患者自主选择品牌②长期服用③高端市场面临竞品威胁

据此,我们总结出,外资企业愿意主动降价的品种需要具备两大特质:①降价能撬动销量②降价有合理性。
我们认为,首先,外资企业主观上是很排斥降价的,如果迫于政府的压力,那么在选择降价的品种上,一定会遵循前面提到的原则。
方式二:发改委降低最高零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