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儿童医疗服务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会议指出,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要紧紧围绕加强儿科医务人员培养和队伍建设、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改革、防治结合提高服务质量等关键问题,系统设计改革路径,切实缓解儿童医疗服务资源短缺问题。目前,我国存在儿童医院、儿科医生短缺等诸多问题,其中,儿科医生及儿童用药问题尤为凸显。
随着二孩政策落地、儿童人口占比将逐年攀升,儿童“缺医少药”等现状亟待解决。对于此次通过的《意见》,国内著名医院管理专家王健康认为,这是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相关要求,既加快儿科医生发展的步伐,完成十三五期间对儿科医生的需求问题,同时需要进一步提高患儿的救治水平。
儿科医生资源短缺
数据显示,我国现有0-14岁儿童2.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5%。全面放开二孩生育后,根据国家卫计委的预测,我国每年新增的出生人口平均300万,儿童人口占比有望进一步提高。
但与逐年攀升的儿童人口数相比,儿科医生、儿童用药等的各种医疗资源短缺。
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统计,我国儿童专科医院仅占全部医院总数的0.52%,病床数仅占全国所有床位的6.4%。2012年我国14岁以下儿童数量为2.2亿,儿科医师数量为9.6万,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师,远低于每千名儿童拥有1.46位儿科医师的美国。与此同时,临床需求的增长与儿科医师队伍还出现萎缩,《2015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我国儿科医师总数是10.5万,到2015年却降到了10万以下。
一个无法回避事实是,儿科资源紧张、人才缺乏问题突出,儿童专科医院人满为患。儿科医疗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当前儿科医学的现状已严重不对称,薄弱的医疗力量将难以保障我国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儿童的健康服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儿科医生短缺的原因有很多,如儿科医师来源被切断、儿科诊疗服务收费标准不合理、儿科建设规划长期缺位、儿童医疗硬件资源严重不足等。王健康则表示,受之前人口政策、教育培养方式以及儿科医生待遇等因素的影响,现在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尤为突出。
对于此次通过的《意见》,王健康认为,这是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相关要求,既加快儿科医生发展的步伐,扩大高校中儿科医生招生比例,完成十三五期间对儿科医生的需求问题,同时需要进一步提高患儿的救治水平,并指出改革方向,应包括扩大儿科医生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儿科医生待遇等内容。
儿童用药问题亟待解决
除了儿科医生等医疗资源短缺外,儿童用药问题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如儿童用药安全、儿童用药少等。
一位两会代表儿童药提案显示,我国专门为儿童生产的药品不足5%,90%的药品没有“儿童版”。我国现有的3500多种药品中,专供儿童使用的仅有60多种,占1.7%,而我国总患病人群中患病儿童人口占比达19.3%。另外,我国共有6000多家制药企业,仅10多家制药企业专门生产儿童用药,占比仅有0.2%。而产品中涵盖儿童药品的制药企业也只有30多家,占比为0.5%。
目前,儿童用药少(种类少、剂型缺),普遍用成人药品代替,剂量没有明确或者无法精确,仅有“小儿慎用或者酌减”等描述存在于药品说明书中,加大了儿童用药的风险。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4年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我国14岁以下儿童患者的不良反应报告占了10.5%。
“研发生产儿童药会面临周期长、成本高、利润薄、要求高,如普通新药需要10至12年时间,而儿科新药则需要14至16年。”葵花药业董事长关彦斌向记者分析为何很多企业不愿意生产儿童用药。
华海药业总经理陈保华亦指出,儿童用药生产的特点为小批量、多批次、工艺相对复杂,导致儿童药在生产设备、质量控制、技术投入等方面的投入并不比成人药少,甚至有的方面投入更高,并认为现在儿童药的定价原则不合理,使得企业生产积极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