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就开始了仿制药标准及质量提升工作。虽然当时药品质量工作的侧重点主要在安全方面,但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曾明确表示“(我国)部分仿制药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牺牲产品质量。”并提出“(十二五期间)全部化学药品、生物制品标准达到或接近国际标准。2007年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施行前批准生产的仿制药中,国家基本药物和临床用药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时至今日,我国药品安全已经得到全面提升,人们对药品质量的关注逐渐从“安全性”转向了“有效性”。而近期食药监部门大力推进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正是直指部分仿制药“安全无效”这一痼疾。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面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全面来袭,业界还有着诸多问题。为了解答这些问题,3月10日,在杭州召开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与工艺难点解析研讨会上,多位专家从不同专业领域出发,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进行了精彩诠释和独到解读。
药用辅料不是配角
“药用辅料,是药物制剂在生产过程中以及最终产品中,除去活性成分(API或前药)以外的药用材料的总称。”陶氏化学药品与食品解决方案部技术专家高昊博士在会上介绍。
近年来,药用辅料发展迅速。医药行业对于药用辅料的理解也从简单的塑形剂概念逐渐演化为提升药物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昊认为,未来制剂学的发展离不开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发展,因此材料水平将决定将来我国制剂水平的高低,诸如缓控释辅料、迟释辅料、靶向制剂辅料和增融制剂辅料的出现也证明了药用辅料在制剂领域越来越重要。
目前,我国药典收录的药用辅料品种为270个,相比05版药典收录的72个,十年内增加了近200种。那么,数量的提升是否意味着在一致性评价中辅料的复杂性会变得非常棘手?对此,高昊没有表现出过多担忧。他认为,目前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主要在口服固体制剂上发力,而口服固体制剂所用的药用辅料品种相对集中,并不会使一致性评价变得过于复杂。
品种集中是否意味着辅料是个简单且次要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高昊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认为,仿制药的“不一致”源自于处方、工艺及相应管理体系的不一致,药用辅料正是相关研究环节中最为薄弱的一环。我们在理解药用辅料的时候,除了保障其安全性外,还需要有着基于生产工艺和产品功能对辅料功能及作用的认知。因此辅料的“一致性”应该是在安全的基础上,功能和作用的一致,而不是简单的品种一致。
最后,高昊提到了四个一致性评价中研究中需要关注的与辅料有关的关键点:一、功能性辅料品种。二、辅料功能性参数。三、辅料标准与定制化趋势。四、杂志等成分的影响。
溶出曲线很重要
北京市药品检测所余立教授在会议上表示,一致性评价的溶出曲线实际上是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她认为,仿制药质量一致性和疗效一致性都可以通过溶出曲线来体现。从质量一致性方面来说,溶出曲线可以体现出仿制药与参比制剂在原辅料上的差异、制剂工艺水平的差异以及产品稳定性的差异。从疗效一致性方面来说,在满足一定条件时,溶出曲线可以替代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试验,是申请BE豁免时的必要数据支持,也可以作为生物等效性试验的配套试验。此外,溶出曲线还可以用于评价后产品的改进以及处方的摸索,意义重大不可或缺。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仿制药溶出曲线重现不好呢?余立教授给介绍了四方面原因:一、仪器的台间差和调试状态。二、溶出介质的温度、pH值、脱气和补液差异。三、样品的囊壳、辅料及含量差异。四、测定方法学的差异,例如检测波长、吸附和耐用性。
“一致性评价”:中VS美
谈起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上海安必生制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