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医药健康产业受政策面影响较大,为了更好地对国家新型医改政策进行剖析,本次西普会邀请了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刘国恩教授针对新时期、新常态下国家医改的破与立的五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由于医药健康产业受政策面影响较大,为了更好地对国家新型医改政策进行剖析,本次西普会邀请了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刘国恩教授针对新时期、新常态下国家医改的破与立的五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第一,医疗的“成本中心论”问题
破什么?
长期以来,医疗费用成本中心论的核心思想为医疗保障是收入再分配的制度安排之一,是社会不得不付出的成本,因此如何控费往往成为公共政策的中心议题,甚至演变为其目的本身。而医疗费用不应该成为医疗改革发展改革目的的本身。
立什么?
要判断医疗费用、医疗成本值不值,关键取决于医疗服务发生之后带给人的健康价值和我们放弃的产品或者服务带给我们的消费价值谁大谁小。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在欧盟两百多年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大多数的家庭选择了把更多的收入增加的部分用于医疗健康的相关行业,当今发达国家,基本上无一例外地把越来越多的资源用于医疗健康的服务,比如OECD国家,目前的平均医疗健康服务占GDP的比重是10%,美国GDP用于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的比重高达19%,直逼20%。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在2007年做了一个预测,到2050年美国宏观经济的资源用于医疗卫生的比重将从现在的19%上升到30%,也就是说人们将会把三分之一的资源用于促进健康相关的服务业。
对中国来说,目前医疗卫生所占GDP的比重只有百分之五点几,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会把越来越多的资源用于促进自己健康、维护健康的相关服务,这个医疗的“成本中心论”,需要我们重塑价值。
第二,医院看病的拥堵难题
破什么?
这一问题是多少年来一直讨论的一个非常棘手、悬而未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几个主要的说法包括“中国人多论”“配置不足论”等。但是,跟最发达的美国比,美国现在的千人床位数大概稳定在3.1张,而2014年我国的千人床位数已经达到了4.5张。美国的千人医生数是2.4人,中国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农村和城市总体而言,千人医生数为2人,但是城市拥堵的地方千人医生数已经接近3人。所以这个拥堵论越来越站不住脚,这些并不能成为目前医院看病拥堵难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立什么?
试想,如果千千万万患者都去医院看专家门诊岂有不堵之说?因此要解决中国看病拥堵的难题,第一个大的原则就是各行其是。
上海市医改的方案已经出台,这一方案要结束大医院举办门诊的局面,住院、急诊在医院,常见门诊上诊所。所以,中国社会诊所的大发展,一定要依靠现在提得非常火爆的互联网+医疗等更具革命性影响的现代医疗健康大转型。
第三,医疗服务的价值问题
破什么?
这几年关于我国非常紧张的医患关系,主要的论点包括:“国人素质论”“扭曲价值观论”“法制不力论”“认知缺失论”等,基本都剑指患者一方。刘国恩教授认为更关键的是医疗服务的制度安排犯了误导性的这样一个错误——我们到医疗机构就医的时候诊断跟治疗变成了就医过程的全部。
立什么?
现代医学特别是现代循证医学的共识是:对于大多数的常见病,可以通过医生治愈的占10%,不能够治愈的占10%,剩下的80%是可以自愈的。病人在医院里获得的医疗服务的核心跟全部不仅仅是诊断治疗,也应该包括帮助,特别是安慰。但是在目前的医疗服务体制下,帮助和安慰两项服务的缺失跟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必然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医疗服务机构转型是当前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改革发展方向,分级诊疗、强化社会诊所的全科服务平台,才是重塑中国医疗服务价值的核心跟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