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新医改的深入推进,各项措施密集出台,各地都在探索不同方式和路径以化解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难题。在肯定新医改已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需更全方位而缜密地思索现行方案中可能存在的疑点与疏漏,使其更加完善,回归全面降低民众诊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职业规范,方便百姓放心就医的核心命题。
会否反向推动医疗费用全面上涨?
目前,医改的核心降费措施集中在取消医药加成、降低药占比上,而检验费、耗材费快速崛起和上升已成为患者费用支出的必备项,动辄数百、数千元。基药中同样不乏很多高价药品,包括数百元一支的贵族造影剂的身影。
继续大幅提高床位费、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和人工费,势必推动医疗费用全面上涨,远远高于以药补医时代,继续加重患者负担,增大医保缺口。养老事业同样令人担忧,如果床位费翻几翻,一个老人人均万余元的月支出都将打不住。
如果只抓药费这一分子,不抓医疗费用这一分母,各项费用加加减减,本质和核心的问题不面对,过度医疗和过度检验只会此消彼长愈演愈烈,换身马甲依旧逍遥。二次议价更加剧了医疗机构的逐利行为和贪腐现象,留下的是虚高药,淘汰的是平价药。医保支付标准降低,缺乏知情权和选择权的患者和家属对于医疗高消费仍只能无奈买单。
分级诊疗核心基础在于医术放心还是价格因素?
报销比例和费用支出在医院分流方面会起到一定作用,但大医院人满为患除了人口基数大、医疗资源紧张的国情外,更有人们对健康的普遍重视、医疗和健康常识不够普及,以及对基层医院医疗水平和规范性不够放心的种种因素。
北京一些大医院的专家号已被炒至上千元,互联网医疗热更使号源价码倍增。如果单纯靠价格杠杆分流,而不是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经验和水平以及服务规范,仍会将城市居民倒逼回大医院,并要付出比以往更加高额的费用,大医院的急诊室也将人满为患。北京最好的社区医院傍晚连简单的小伤口包扎都无法处置。如果是更严重的情况,患者反而会因就近就医而失去抢救的最佳时机。
以患者的角度去体验和看待,通过资源有效配置,推动人才培育、管理与技术服务达标升级,基层医疗机构才能得到更多信任和选择。如果只注重硬件投入,如果不重视人才培养、技术培训和管理输出,不提供基层医院招引金凤凰的市场化待遇和机制,改善医疗基础状况,以行政手段强行限制报销比例,关闭三甲医院门诊,只会在事实上助推民众就医难上加难、更贵、更不放心,医疗事故和误诊率、死亡率也会大幅攀升。基层医院价格费用更将水涨船高。另应增加社区医院的用药种类,方便民众在药店购买各种常用药,不必单纯为了买药跑到医院排队折腾。
自由执业还是管理输出、盘活资源、带动提升?
医联体是管理输出、盘活资源、带动提升的一种方式,以组织化管理有序而高效的提升方式并不应仅限于联合体内的医院,而应有效加以推广。医疗技术与经营管理经验的提升、医疗执业规范的有效推行才能真正扭转医疗资源有限、医疗服务无法乐观评价的尴尬局面。
仅仅效仿西方推行个体医疗,而忽略了在中国广大医师培养是国家和医院无偿投入这一前提,更忽略了组织化管理和提升才能有效改善今天的医疗基础,用传帮带和专业化培训的方式推动医疗技术的规范普及和全面提升,远比让名医和骨干医生们时时不得休息、频频英年早逝更有意义。医生工作强度已经很大,如果不注重休息,也会大大增加误诊率,对公立医院患者敷衍了事,增大过度医疗和医患矛盾几率。增加患者风险,也加大医院管理难度,对医生、患者、医疗机构均是不负责的行为。
自由执业并非不可行,但不应以公立医院医生兼职和走穴的方式进行。医生可以辞职下海自主创业,或在征得医院同意、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兼职,否则在公立医院拿着工资,工作时间却不在现场,也是对国家资源投入的一种掏空和不职业的表现。国外的自由执业也是医生按出诊时间获取酬劳。由于医生需独立面对各种风险和费用支出,劳体累心,很多人重又纷纷选择回到大型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