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最顶级的医疗机构湘雅医院,终于撑不住了——院长孙虹居然把实话都讲了。
近日,媒体报道湘雅医院院长孙虹的言论称:由于药品零差率改革的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湘雅医院今年年收入预计减损 2 个亿,医院决定削减明年的设备购置费用 5000 万元,医院的发展或受到影响。
这已经不是湘雅医院今年第一次因为钱紧上新闻。湖南省商务厅今年专门发出 2016 年第 254 号函,向湘雅系讨债:湘雅系自 2016 年元月 1 日实施药品零加成以来,单方面要求药品流通企业支付医院药品运行成本和药事管理费用。
湘雅系这个跟讨小钱似的动作,正是医院在零加成改革后现金流枯竭的表现。
从天而降的亏空
据孙虹院长披露,湘雅医院 2016 年一季度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增加的收入仅能补偿到下降收入的 50.78%,随后调整了少数期医疗服务价格,1-8 月达到 53%,远未达到湖南相关文件规定的 80%。
尽管孙虹院长有不降低医务人员待遇的承诺,笔者对湘雅人未来的待遇仍不乐观。医院在拖欠医药公司货款余波未息的情况下,还将在下一财政年减少 5000 万的设备购置费用。在大型医疗设备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很多时候临床需要往往短于固定资产法定折旧年限的当下,削减 5000 万的设备购置费,意味着少了 10 个一体化手术间,或是 6 台先进的 CT、核磁共振设备,或是 6~10 个生化、微生物流水线。
对于一家承担了中南地区数省疑难危重疾病抢救和诊疗,肩负繁重科研、教学使命的顶级医疗机构来说,大幅削减设备购置预算,后果很严重。
湘雅的问题,最近出现在很多医改医院。
一些医院在取消药品加成后,内科科室失去了药品收入,靠一天几十块的诊疗费、护理费和依旧几元钱一次的注射费、吸痰费等过活,与手术科室的待遇差距悬殊,造成医院奖金核算困难,直接影响医务人员待遇。
一些医院为了生存,除了跟湘雅系那样要求药企支付药房运转成本,还有向药企索要质量保证金、要求药企使用医院投资经营的药品配送公司服务等手段。医院和药企之间的利益争夺,对药品供应有影响。
各家医改医院面临的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公益性改革的执行短板
本轮新医改,思路是通过提高劳务性服务价格,弥补药品零加成和检查费下调的损失,让医疗服务的主体从诱导患者消费医疗项目转为向患者提供符合患者利益的专业医疗劳务技能与知识。
通过改革,公立医院取消了 15% 的药品加成,有的医院还降低检查检验等收费价格,控制耗材加成收入。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为了迁就群众对低价医疗服务的惯性,医疗劳务性服务价格往往不能调整到位。各省都有一个医院废除药品加成之后减少的收入,90% 通过调整劳务性服务价格和财政投入予以补偿,10% 通过医院加强管理、降低运行成本解决的原则。
医院降低运行成本,说白了就是让医院承担亏损。医疗服务价格并没有弥补医疗服务应有的价值,而说好的财政补贴、社保支持却往往不到位。
湘雅医院的遭遇更是雪上加霜:作为高高在上的中央直管单位,得不到湖南给予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偿。当然,地方补偿也是聊胜于无,笔者有中央直管医院获得零加成地方财政补贴 250 万元的例子。
湘雅系不孤单
医改执行难不是孤例。
2015 年 4 月 1 日,重庆市推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改革使患者非常敏感的血液透析价格大幅上升,但是社保没有跟进,加重了患者的负担,导致了社会群体事件的发生,最终整体设计较为合理的价格改革方案被迫下马。
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比如按 DRGs(疾病分组)、按人头付费等等方式来收付费,是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的重要组成。然而,目前公布的三明 DRGs 付费方案,受到了宁大附院王伯军等医务工作者的质疑。
2009 年开启的安徽医改回归公益性制度创新,采取药品零加成、提高诊疗费、基层医疗机构收支两条线等手段。至 2013 年,《焦点访谈》的报道《村医,你过得还好吗》直指皖北某经济欠发达地区村医待遇下降、人才流失。2015 年,安徽新农合病人县外就诊率是 30% 左右,高于全国平均的 20% 左右近 50 个百分点。安徽调整了医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