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名为疑夕的人士在微博上表示,三大清热解毒中药注射剂:红日药业的血必净(+3.48%)、上海凯宝的痰热清(+0.18%)、康缘药业的热毒灵(+6.61%),均从往年20%以上的增速下滑到个位数增长,中药注射剂退出市场是大势所趋。
此言论一时之间引发极大关注,中药注射剂真的退出市场了吗?
让我们先来看看目前中药注射剂的现状。
现在各大上市公司都在公布2015年的半年报,疑夕上面所说的几个数字就是从从这些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中得出。
从数据对比来看,红日药业2014年年报显示,血必净注射液的营收收入年同比增长26.5%,相比较,2015年上半年的营收同比增长3.48%;
康缘药业的热毒宁注射液,2014年营收收入同比增长24.61%,201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61%;
上海凯宝痰热清,201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90%,201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将为0.18%。
那么,这三家公司是行业普遍现象吗?
益盛药业主要针剂品种生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2014年,生脉注射液的营业收入同比降低6.44%(-6.44%),2015年上半年同比降低5.97%,营业收入再次缩减。
清开灵注射液2014年营业收入同比减少27.73%,2015年上半年,这一数值再次扩大为减少43.39%;
中恒集团的血栓通注射液也是中药注射液中的明星,年报显示,2014年,由于销售方式的变革,血栓通注射液营收虽然下降,但是,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5%。2015年上半年,销量同比下滑约 34%。
中药注射剂下滑的原因
增速的下滑是医药行业的整体趋势,这也是业界的共知,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医药行业增速已下滑至13.5%,今年预计增速还将继续下滑,但是整体而言,业界普遍预期2015年的增速仍会超过10%。中药注射机缘何从高于行业增速到低于呢?
现有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品种主要分布在心脑血管治疗和抗感染、抗病毒治疗领域。仅这两个领域的中药品种数就占到中药注射剂总品种数的49%。其次为抗风湿、抗肿瘤和肝病治疗领域,三者合计占到中药注射剂总品种数的28%,如果在加上以对抗癌性疼痛为主的7个疼痛类治疗药物,5大治疗领域合计占到中药注射剂总品种数的82%。
2012年,号称史上最严的限抗令正式实施,严格控制抗生素给部分中药注射液带来了机会,治疗领域为抗感染、抗病毒的中药注射液趁机异军突起,成为医生最爱。
其他领域心血管、抗风湿、抗肿瘤等领域的中药注射剂,则是因为慢性病、癌症病人的增多,本身医疗市场的扩大中,也在慢慢占据一席之地。微信公众号江苏省标医药销售第一顾问的作者余香莲最近撰文表示,相对于化学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具有作用靶点多、疗效确切多种优势,尤其是在某些治疗领域(如心脑血管、抗肿瘤等),中药注射剂不可替代。例如,在2003年抗击SARS时,生脉注射液起到重要作用;临床上遇到休克病人,用参附注射液效果也很好等等。
不过,近年来一些因素也开始让中药注射剂增长的限制。
首先是,公众、媒体、医院对中药注射液不良的反应的关注。国家药监总局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关于中药注射剂的部分更是被反复引用。
去年朝阳医院等多家医院曝出根本不使用中药注射剂,此消息的曝出也充分暴露了中药注射剂在部分医院面临的尴尬局面。
其次,医改政策推进,限制输液病种名单,药占比、医保控费等都对中药注射液带来影响。例如在2015年的半年报中,益盛药业指出,其中药注射剂注射液销量的下滑就和“药占比”政策的执行导致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中恒集团也表示,血栓通系列在各省医院招标和销售中遇到了限价、限量的阻力。
随着医保控费进行,超适应症使用严重的中药注射剂也被医保部门盯上了。有医保官员指出,中药注射剂目前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治疗疾病过多,使用费用过高。平均每种中药注射剂治疗的疾病数量超过100中,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对于捉襟见肘的医保费用来说,必然是严控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