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液品牌决绝地对超市说“再见”、煤炭龙头放下身段喊“降价”、高价奶粉不抵竞争暗自甩货、药企在政策重压下默默自我审查……在国家接连不断的产业政策压力以及行业风云变幻的竞争刺激下,各产业在2015年进入改头换面的新发展时期。从本期开始,本刊将连续两期推出产业盘点专题,探访2015年产业革新之路,描摹2016年产业新面貌。
没收GMP证书、发布最严药品数据核查要求、否决药品注册申请……对于药企而言,即将过去的2015年可以用艰难来形容。在多个新政的轮番“轰炸”下,医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淘汰竞争。业内人士预测,在经历此轮政策洗牌后,国内近5000家企业将被压缩至2000家左右,一批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弱的企业将无生存空间。大浪淘沙、适者生存,然而新一轮淘汰赛对药企提出更为严峻的考验:研发成本上升、经营利润下探,出局的企业或许不甘心,然而留下来的也未必轻松。
最严监管年
就在上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官网公布了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第二批核查结果,14家药企的13个品种悉数上榜,博济医药、上海医药两家上市药企一同“中枪”。据了解,这13个药品注册申请临床试验数据存在着试验用药品不真实、选择性使用数据、修改数据等问题,药品注册申请未得到国家食药监总局批准。
对于药企而言,这样的消息已经见怪不怪。事实上,在即将过去的2015年,中国药企已经经历了多轮“淘汰赛”,多项监管政策的相继出台让不少存有质量、生产问题的药企无处遁形。
具体而言,一方面,随着2015年12月31日史上最严关停令的迫近,许多中药企业不得不面对生死存亡的闯关难题。根据规定,以中药和中药饮片为代表的其他类别药品的生产企业均应在2015年12月31日前达到新版GMP(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未在规定期限内通过认证的企业或车间,不得继续生产药品。这也就意味着,中药和中药饮片企业如果在今年12月31日前仍未获得GMP认证,将不得不面临停产。
另一方面,国家食药监总局于今年7月发布了《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2015年第117号)》,公布了1622个需要自查的受理号(即1622个药品)。数据统计显示,这些受理号共涉及800多家企业,其中有103家是上市公司。这份自查公告被称做“史上最严的数据核查要求”,被业内视为国家食药监总局要向药物临床试验数据造假“动真刀”。被要求进行自查的企业,如果未在8月25日前针对临床试验数据存在不真实、不完整等问题的药品撤回注册申请,在被查出问题后就要面临新药注册三年内不受理申报的严惩。对于上市药企而言,“三年禁令”意味着这些企业无法申报新药,对于业绩和企业未来发展将造成巨大打击。
对此,医药界普遍认为,这些处罚措施的严厉程度史无前例,最高层决心可见一斑。此外,关于保健品行业、药企广告的相关检查规定也在陆续出台中,业内认为,在这一波密集的政策攻势下,医药行业的大洗牌近在眼前。
大浪淘沙
以上两项医药大政策带来的影响,反映在数据上相当直观。飞行检查过去后,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共有19省近100家药企被收回证书,其中有63家企业生产的中药和中药饮片。这一数字相当于去年全年被没收GMP证书企业数量的两倍之多。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已有大约1/3的药企将得不到明年的生产许可。这一数据与药监部门实施新版GMP的最初设想一致,即1/3家企业通过认证,1/3或经过努力通过认证或进入兼并重组程序,剩余企业有的直接放弃申请认证关门停产,有的则将被其他企业吞并。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表示,由于中药行业一直存在着“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现象,很多小型药企通过造假、以次充好等手段压低成本价抢占市场,造成了市场的混乱局面。现在通过采取高密度飞行检查和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