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自治区一份“揭短亮丑”的公立医院监测报告引起关注。
这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2014年医院全成本核算监测报告》(下称《监测报告》)披露:自治区一些公立医院负债高达85%,药品加成48%,每6个门诊患者就有1个住院,医院和医生沦为药企和器械企业的“推销员”,而医院只获得销售利润的15%……
在公立医院改革启动6年多的背景下,内蒙古公立医院暴露的问题耐人寻味。
长期负债“压”医院
本刊记者获悉,在自治区财政厅的指导下,自治区卫生计生委把医院全成本核算作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举措,从2014年7月开始,对自治区二级以上医院开展不同程度的全成本核算,并确定40个不同类型的医院作为监测点,最终形成《监测报告》。
这份意在摸清家底、找准病灶的《监测报告》显示,被监测的40家不同级别医院均存在长期负债,资产负债率大部分在40%~50%之间。自治区2家综合医院平均每院负债11.6亿元,盟市综合医院平均每院负债3.9亿元,旗县综合医院平均每院负债7000多万元。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更大、更好”是公立医院普遍的利益诉求。在规模要大、医生要多、开设门诊科目要全的“发展目标”下,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本不具备相关条件,却因为市场需求旺盛而硬性上马某个门诊科目,或者干脆将门诊科目承包出去的现象。与此同时,很多大型公立医院跑马圈地盖大楼、买设备,竞相开展“军备竞赛”,采购高精尖医疗设备、追求星级酒店式硬件设施的情况屡见不鲜。
在政府投入难以满足公立医院“更大、更好”的“追求”下,医院大多通过举债实现“发展目标”。某自治区三甲医院院长向本刊记者坦言,院长们不会为债务发愁,因为优势资源越集中,病源就越多,医院始终有很强的盈利能力。
然而,医院为着“更大、更好”所负的债最终都需要偿还,并且很可能通过“大处方”、“大检查”等过度医疗手段落在患者身上。
在这份《监测报告》中,一个年出院人数比年门诊量的指标颇有新意,据介绍,该指标意在说明来看门诊的人最后住院的比例是多少。本刊记者注意到,被监测医院大多是20个门诊患者中有1人住院,而一家县医院则是每6个门诊患者有1人住院。“这说明存在严重的过度医疗问题。这些数字不监测不知道,甚至我们一度怀疑报表出了问题,经过多次核实,这就是事实。”内蒙古自治区卫生计生委财务处处长杨广泽告诉《瞭望》新闻周刊。
监测结果同时显示,医疗费用的上升仍较明显。自治区医院平均每一门诊人次费用比上年增加了13元,盟市医院增加了29元,旗县医院增加了3元。平均每一出院人次费用自治区级医院、盟市医院、旗县医院分别比上年增加了367元、648元和119元。
在2014年内蒙古没有进行医疗价格调整的情况下,医疗费用的上升,就很难排除过度医疗的影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会计师王莉分析说,门诊费用的上升,从客观上讲,是精密医疗仪器的品种越来越多、检查化验项目越来越多;从主观上讲,则是医院激励机制刺激一些医生为患者过度医疗,甚至可以说,“大检查”、“大处方”、过度医疗是费用上升不合理的直接原因。
以药补医何以加剧
《监测报告》显示,在医院收入中,可见医务性收入只占40%,药品收入约占37%,耗材收入占比超过10%,财政补助收入仅占6%左右。在医院支出中,药品和耗材约占业务支出的55%,人员支出约占33%。
这意味着,医院50%以上的收支活动是药品和耗材,销售利润用于弥补医疗成本支出。那么显然,医院卖的药品和耗材越多,医院的利润越大,医药费用就越高。在此机制下,医院沦为药品、耗材生产企业的“销售”,甚至可称是“过路财神”,因为医院只能获得其销售利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