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计委为中国基层医疗设定了极具挑战的目标。
2015年9月4日,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在“2015中国全科医学大会”上表示,力争到2020年实现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家庭医生,每个居民拥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张服务功能完善的健康卡。
全科医生相对于专科医生而言,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等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守门人。
自2009年新一轮医改以来,政府开始强调基层医疗的重要性,2011年至今,国务院及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的规划》、《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意见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建立全科医生的制度做了全方位的顶层设计。
但以基层医疗为特点的全科医学在中国长期处于尴尬地位,这项发源于上世纪90年代赤脚医生的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存在医生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瓶颈。
与此同时,中国疾病谱的变化使得全科医学、基层医疗的作用日显重要。
全科医生缺口18万
中国计划用5年时间初步建立起全科医生制度。
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陈竺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每万名城乡居民配备2到3名全科医生,最好是每万名城乡居民有5名全科医生,一个家庭医生能够管2000个居民。”
按照陈竺设定的目标,国家卫计委基层卫生司副司长诸宏明计算,届时,中国全科医生的数量应达到35万人。
如果援引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滔的数据,中国目前全科医生数量为17万人,则缺口达到18万人,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全科医生将以每年3.6万人的速度增长。
“这个缺口还是非常大的。”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说。
事实上,自上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中国的全科医生不仅占比极小,而且增长缓慢,即使在新一轮医改的促进下,也未能实现突破。
“从2009年到2014年,中国卫生技术人员增加了167.6万,其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仅占16.8%,床位增加了176.6万张,但基层医疗机构的新增床位仅增占13.8%。”诸宏明说,“医疗资源这两年虽然在增加,但大多数资源流向了大城市、大医院,基层占比还是很小的。”
不仅公立医疗机构缺乏全科医生,私立医院也同样告急,北京和睦家医院宣传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们也亟需全科医生。”
与全科医生的迫切需求相比,由于政策、经济等原因,中国的全科医生供给严重不足。
秦怀金举了一个最近的例子说明这一情况。“去年开始,我国启动了全科医生包括整个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工作,但招生非常难,去年计划招1万人,想尽办法,最后才招了5000人,我们培养出来以后,采取了5+3的转岗培训和多种渠道培养,好不容易培养了近15万人,可是看看注册的才多少?注册的才不到33%,这意味着近70%的人不愿意注册全科医生。”
例如青岛,其计划招聘基层全科医生240人,仅有90人报名;南京首届全科医生培训计划招收110人,结果只招了49人。即使著名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也遭遇了报名不足的困扰,每年招收规培生20人,仅有15-18人报名。
中国的全科医生不仅数量缺口巨大,各方对医生能力也心存疑虑,患者用脚投票的结果表明,大多数人选择了大城市、大医院。
国家卫计委基层卫生司副司长诸宏明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2014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人次占比从61.8%下降到57.7%,出院人数占比从31.6%下降到20%。而从新农合的统计来看,乡镇卫生院的住院比例从最高时的41%降到了37%。从全口径的统计来看,出院人数占比从30%降到了20%。
“老百姓不去基层看门诊了,都往上跑了,县外,省会城市。”诸宏明说。
甚至全科医生也对自身的能力心存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