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季度,我国维生素C出口数量为2.62万吨,同比下降18.79%;出口金额为1.13亿美元,同比下降37.15%;出口价格为4.32美元/公斤,同比下降22.6%。
我国维生素C自上世纪90年代起,历经数次盲目扩产、价格大战,经济损失惨重,并遭遇欧盟和美国的反倾销预警,同时,也促成了我国维生素C产业的高度集中,迫使瑞士罗氏、日本武田、德国巴斯夫等国际巨头先后退出了维生素C行业。然而,尽管我国维生素C产业生产技术先进、装置规模大、集中度高且有自主知识产权,占全球市场85%的份额,但迄今为止仍然上演着全行业亏损的悲剧。
低价竞争愈演愈烈
为防止产能过剩,避免重复建设,自2005年起在国家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均把维生素C列为限制类。但是,维生素C行业景气引发利益驱动,一些地方违规新建维生素C项目,一些企业低水平重复扩建维生素C产能。2009年国家发改委发出维生素C产能严重过剩预警,仍未能阻挡各地维生素C产能扩张的步伐。
据统计,我国已建、在建和拟建的维生素C生产能力合计已近30万吨,供需矛盾激烈。目前我国维生素C行业已深陷价格混战、恶性竞争的泥潭。自2010年6月至今,国际市场维生素C价格已从正常的7~9美元/公斤迅速跌到成本线以下,现在维生素C出口价格仅为3.1~3.2美元/公斤。我国维生素C生产企业全线亏本,整个产业损失数亿美元。
量额价全线下降
据海关统计,2012年一季度,维生素C出口数量为2.62万吨,同比下降18.79%;出口金额为1.13亿美元,同比下降37.15%;出口价格为4.32美元/公斤,同比下降22.6%。整体露出疲态。
2012年维生素C报关编码首次细分为“维生素C原粉”、“维生素C钙、维生素C钠”、“颗粒或包衣维生素C”、“维生素C酯类及其他”。其中,维生素C原粉出口数量为1.84万吨,占维生素C全系列出口总量的70.2%,出口价格为4.11美元/公斤;维生素C钠/钙出口数量为0.35万吨,占维生素C全系列出口总量的13.47%,出口价格为4.81美元/公斤;颗粒包衣出口数量为0.17万吨,占维生素C全系列出口总量的6.57%,出口价格为4.91美元/公斤;酯类及其他出口数量为0.25万吨,占维生素C全系列出口总量的9.76%,出口价格为4.81美元/公斤。
主流市场三足鼎立
我国维生素C系列产品八成以上出口到欧盟、美国和亚洲等主流市场。但是,由于欧盟市场货物囤积较多,市场趋于饱和状态,2012年一季度,我国出口欧盟地区的维生素C数量大幅下降了4成以上,改变了以往欧盟独领风骚的形势,逐步形成了欧、美、亚三足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