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信部今年前三季度的统计,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1.296万亿,同比增长20.2%,其中中成药产值达2882亿元,同比增长20.8%;饮片产值692亿元,同比增长27.1%。中药工业产值的逐年扩大,从侧面反映了市场的潜在需求,与此同时,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国际市场对中医药文化的态度趋暖,似乎也为中药产业的前景锦上添花。
但问题的另一面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底下满足不断增长的中药材需求。
在“2012中国中药行业年度峰会”上,处理好“资源·变革·发展”的行业命题,成为产业纵深发展的下一个共识。
合作社模式冲破产量瓶颈
2009年,中药行业前100强的产值占全部中药行业工业销售额是27.1%,到2011年这一数字已上升为33.7%。“随着我国产业政策对中医药支持力度的增强,产业的联合、重组,企业做大做强的步伐加快,产业的集中度、规模化进程日益明显。”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在主题报告中还指出,销售额向大品种集中的趋势显著,以心脑血管产品为代表,该类产品前15位销售额占工业百强销售额的18.7%,且其中一半以上是中药注射液类产品创造的。相比之下,某些类别的中药品种数量下跌,甚至个别品种很难上榜,从药品的研发与销售上看,这些暂非中药强项的疾病领域值得挖掘与关注。
“2012中国中药行业优秀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是本次峰会的特色内容之一,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中药协会发布了包括2012中国中药行业优秀企业品牌、2012中国中药行业优秀产品品牌、2012中国中药行业企业管理建设品牌、2012中国中药行业首批中药材优秀产地县等四个板块的15个奖项。
房书亭表示,此次峰会首次列出种植强县,就是希望以此为契机,促进中药材种植和养殖的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常用中药材中,60%~70%的品种可以从野生变家种,而同时,市场上目前也有60%~70%的中药材属家种家产,两组数字表明,如不扩大现有的生产和经营规模,中药原料的供需瓶颈将愈发凸出。”现场一位中药材专家表示,中药材产区的规模化种植是当务之急,否则突发自然灾害与市场供需紧张引起的药材价格波动,很可能让中药市场陷入新一轮的“混战”。
近年,“公司+合作社+农户”以及“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销模式在中药材产业日渐走俏,一方面,合作社作为牵头组织,在联合农户、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一旦药材收购价格起变,农户与公司容易因双方利益不一致而对接不利。上述专家指出,提高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不光要促其参与合作社的管理,未来还要把这种参与提升至整个中药材产业化的管理层面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