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国在全球医药版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将发展重心和战略布局放在了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进口医药产品涌入国内。面对潮涌般的“西药东进”局面,我国药企也不甘示弱,一直努力试图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中药是古代的尖端科技,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传承和临床实践酝酿出的医学瑰宝。如何让世界承认中药的价值,让中药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中药与现代医学接轨是大趋势,中药的研究必须要走向世界、走向国际。
有识之士希望用现代的科研方法和严谨的临床数据为依托,让中药——这一东方传统药物完成“西征”的走出去梦想。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中药都适合国际化,上海现代中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卞化石指出,企业要考虑生存和发展,就不能盲目进军国际市场,错位竞争、顶层设计以及二八原则是企业在“东药西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战略选择。此话何解?让我们听一听上海现代中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扶正化瘀的“西征”故事——
战略选择之一:错位竞争
“错位竞争,简单说来就是别人不能干的事情你能干。在市场竞争中,错位竞争代表着产品的商业价值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也意味着一定的垄断机会。”
试图进军国际市场的中药产品,必须要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才能引起国际市场和研究人员的兴趣,在卞化石言简意赅而又客观清楚地分析中,我们开始讨论“西征”访谈的第一个战略选择:错位竞争。
做中药的都知道,中药发展始终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短板,那就是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不清,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药的临床使用,也让患者(尤其是不了解中医药的国外患者)对中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存有疑问。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患者就医在有选择的情况下,通常会更倾向于使用成分、机理、疗效以及毒副作用明确的化学药,尤其在一些临床急症中。倘若某种疾病的治疗目前没有可供选择的化学药呢?中药的机会就在这里。错位竞争,简单说来就是别人不能干的事情你能干。在市场竞争中,错位竞争代表着产品的商业价值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也意味着一定的垄断机会。
卞化石指出,中医是一门实践医学,中药的长处就是疗效。虽然目前中药的作用机理和有效成分还未能明确呈现,但从临床使用来看,中药对于复杂难治病、慢性病等西医尚无有效治疗药物的疾病有着切实可见的疗效。这一点已经引起全球药物研发人员的注意——越来越多的研发人员根据循证医学理论,选择临床疗效好的中药产品,按照国际公认的循证医学标准,将其用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在临床有效的情况下进一步研究作用成分和机理。但对企业来说,光研究没有效益也不行,企业需要考虑生存和发展,有志于走出去的中药企业更要做好战略选择,不是每个中药都适合国际化,错位竞争就是为了让中药在国际市场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优势。
以扶正化瘀为例,目前西医束手无策的肝纤维化就是该产品“西征”之路的战略切入点。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必经过程,患者群庞大,而且目前这一领域还没有美国FDA批准的药物,抗肝纤维化临床有效治疗手段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尚属空白。“发现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扶正化瘀胶囊可以治疗肝纤维化后,我们买下了这个产品的专利,随即开始了国际化之路,包括改剂型、补充临床数据、联系美国专家等。”卞化石表示,公司在决策上确定以发挥中医药民族文化优势为竞争力源泉,瞄准西医治疗空白点,以空间换时间,强调错位竞争,在西医尚未触及的空白领域,获得发展机会。“西征”路上的扶正化瘀片潜在需求旺盛,市场前景可期。卞化石指出,在“东药西征”过程中,企业选择中药品种一定要有明确的原则,错位竞争能够减少很多试错成本,以最快、最省钱的方式打入美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