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行业颠覆性的市场变化已成事实,但是,一些公司仍然应付自如,经营业绩出现了可喜的增长,这是因为它们对仍然处于高位的产品库存、生产过程以及知识产权实施了有效的部署。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一些不确定因素已经促使大药厂进行内部整顿,主要就是在研发成本上一改以往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以应对医疗保健改革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与以往一样,《制药经理人》2013年对全球前50大制药公司排名。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全球仿制药公司受益于创新性的产品多元化组合,在处方药领域取得了成功:梯瓦紧随礼来之后,距前10大药厂仅一步之遥,而兰伯西首次进入前50大药厂榜单。
总体而言,只有相对较少的制药公司受到了专利失效风潮的影响。过去几年来,专利失效对行业疲软的销售业绩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百时美施贵宝,它在全球处方药销售额上下跌到了第17位。
另外,制药行业令人惊讶地缺乏集中度较高的市场支配力。自从《制药经理人》2000年开始编制50强榜单以来,一个从未改变过的事实是,前10大药厂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一直不到50%(2012年它们所占的全球市场份额为42%,2007年时为43%)。即使是在专利药品市场上,大药厂的核心竞争力即前10大药厂占据的份额在2012年仍然保持在52%,这一水平与2007年相当。
五大趋势主导业绩
为了确定哪些因素在影响这些数据,《制药经理人》将前50大药厂作为一个组别进行研究,并与50强以外的制药公司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五大趋势造成了它们目前的销售业绩:
第一个也是最值得注意的趋势是美国市场的萎缩,这是50多年来的第一次。这种萎缩不仅是因为几只年销售额高达数十亿美元的“重磅炸弹”药物失去了专利保护,而且还因为付费人对医疗补偿、监管部门对新药审批的审查力度越来越大。制药行业的负增长是由少数制药公司推动的,它们之中的每一家公司都由于主要产品专利到期而损失了50亿美元以上的收入。
在2008~2012年的这5年时间里,美国市场就出现了14家这样的公司:辉瑞、葛兰素史克、武田、默沙东、强生、百时美施贵宝、阿斯利康、诺华、赛诺菲、礼来、森林实验室、勃林格殷格翰、卫材以及罗氏。
对这14家公司来说,2012年与上年同期相比,收入萎缩了近10%。剔除这些公司,我们看到,在前50大药厂中,其它药厂在美国市场上的增长业绩比上年略高。因此,这14家公司在制药行业遭遇了首当其冲的损失,而50强中的其它药厂表现还算不错。此外,50强以外的600多家公司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50强。从许多方面来看,出现这样的增长速度并不让人感到奇怪,这是因为与50强相比,它们是从较小的收入基数起步的,其中一些公司从新推出的仿制药中获得了新的收入,而那些面临专利失效的大药厂则为此付出了代价。
第二个趋势是欧洲经济衰退所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到,欧洲制药市场呈现了零增长的局面,而不是彻底的萎缩。在5个主要的欧盟国家,制药行业落后的表现更多的是因为紧缩和政府出现了财政问题。在这些国家,独家销售权丧失之后的专利失效没有对制药公司的销售收入产生显著的影响,这是因为品牌产品的收入保有率要远远高于美国市场。在5个主要的欧盟国家中,许多制药公司仍然从专利失效的产品中获得了巨大的收入,这是因为政府对专利失效的品牌药和仿制药制定了医疗补偿政策。
不过,随着政策的改变,过去5年来,这种补偿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专利失效的品牌药销售收入明显下降,新的专利失效产品在销售收入上受到了更大的冲击。
因此,在欧洲国家,制药行业的表现要略好于美国市场,销售相对平缓,呈现了零增长的局面。而一些制药公司再次助推了整个行业停滞增长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诺华、辉瑞、赛诺菲、默沙东、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和武田的销售业绩进行分析发现,作为一个群体,这7家公司在2012年下降了近6%左右(图2)。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