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全球经济和医药行业环境的剧烈变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了“聚焦主业”和“战略收缩”的相似选择。
12月6日下午,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在杭州洲际酒店正式宣布解散OTC业务及其团队。12月7日,百时美施贵宝(下称BMS)方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公司而言,终止非处方药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主动推广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BMS表示其在中国正在逐渐转型成为一家领先的特药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通过不断提供创新药物来满足中国患者在疾病治疗领域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弗若斯特沙利文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指出,近年来跨国药企裁员、聚焦重点业务的动作不断,这是出于成本控制考虑,裁掉盈利能力较差的生产线是外资药企在华的惯常手段。随着药品专利过期、内资药企崛起、中国医药市场政策变革,跨国药企正面临严峻的营收压力;而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则认为,跨国药企大幅裁员、调整产品结构之时,国内药企可以趁此大势吸纳外企人才、品种。
施贵宝解散OTC团队
已经流传半年之久的BMS裁撤OTC部门的传闻,终于变成现实。BMS亦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了此事。
上周,BMS通知OTC员工赴杭州参加全国会议,却未向员工披露会议具体内容。而在12月6日的会议上,BMS做出全部裁撤解散OTC业务的决定。
据了解,BMS此次裁员范围涉及中国OTC团队150人左右,其中有些员工工作年限已超10年,涉及的最高职位是两位大区经理,OTC事业部总监周俊早在一个月前已离职。
而关于员工的赔偿方案,本月15日前签署协商解除协议的,BMS将按照前12个月平均收入 【工作年限+1(通知解散金)+2(提前签署奖励)】的标准补偿,15日后签署协议的,按前12个月平均收入 (工作年限+1)补偿。据业内人士初步估计,此次赔偿金额将在千万元左右。
BMS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BMS的非处方药物在中国市场非常成功,如在1991年,金施尔康作为中国第一个口服多维生素片在国内上市;1996年推出的非处方品牌——百服咛。
BMS表示,要终止非处方药产品在中国的推广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将严格按照中国劳动法律和法规的相关规定,确保所有受影响员工的权益得到保障。同时,BMS已为其推出一项职业转型课程,旨在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变化,顺利过渡职业转型期。
事实上,近年来,BMS在中国已经进行了几轮裁员。据报道,2014年下半年起,BMS便启动了旗下医药代表团队的千人大规模裁员,涉及到包括糖尿病事业部、销售支持部门、肝病事业部、肿瘤事业部、心血管事业部、OTC在内的几乎所有事业部;2016年8月,传言已久的BMS肿瘤事业部泰素(紫杉醇注射液)和伯尔定(卡铂注射液)产品组被裁撤,包括销售、医学部市场部所有人员解聘,裁员总数再次近千人。
跨国药企调整业务
事实上,除了BMS外,还有很多跨国药企在筹谋业务调整。据业内传闻,强生的非处方部门将于12月底进行一轮裁员,32个代表和4个地区经理面临失业;明年年初将进行第二轮裁员,预计179多人的队伍将精简至90多人,近半人员将被裁撤。罗氏的派罗欣也将进行裁员,已有员工被约谈,具体裁员详情暂时未知。
事实上,随着全球经济和医药行业环境的剧烈变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了“聚焦主业”和“战略收缩”的相似选择。
如礼来授权中国亿腾医药销售“希刻劳”和“稳可信”两款抗生素,原有抗感染产品线团队解散,聚焦糖尿病、免疫学等疾病领域;强生剥离Ortho临床诊断业务,聚焦免疫、传染病和疫苗等疾病领域。
“出于成本控制,裁掉盈利能力较差的生产线是外资药企在华的惯常手段。”弗若斯特沙利文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指出,随着药品专利过期、内资药企崛起、中国医药市场政策变革,跨国药企正面临严峻的营收压力,未来,合理裁员、调整业务仍是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