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系列针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政策相继出台:国家发改委降低部分抗生素及心血管药品价格;卫生部开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分级管理。这些政策对抗菌药物市场影响的广度、深度及力度,远超既住,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机构、相关药企在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均感到了抗菌药物应用的变化。
据样本医院用药数据显示,2011年全身用抗感染药物市场走势与整体药品市场及其他各大类药物相比明显不同,其用药金额历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时也是各大类药物中唯一负增长的药品大类。
而继去年的专项整治行动后,2012年3月6日卫生部再次发布了《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与去年相比,本次整治活动要求更明确、更严格、更细致。随着专项整治行动的逐步到位及深入,相比其他大类,全身用抗感染药物的市场分化情况将更趋明显。
“规模第一”下的负增长
根据样本医院数据显示,2011年全身用抗感染药物同比增长-4.34%,与此相对,药品整体同比增长14.1%,其他13个大类药物同比增速均在15%以上,除抗感染药物外的其他大类药物同比增长率平均达20%。多年的数据监测显示,从增长速度看,2005~2010年全身用抗感染药物增长速度接近于样本医院整体药物增长速度,走势基本保持一致。2011年,全身用抗感染药物第一次出现同比负增长,走势与药品整体市场及其他各大类背离。
细化到季度,2005~2011年1季度期间,全身抗感染物购进金额的年移动总量(MAT)处于持续上升状态,表明此期本大类药物的年市场规模每个季度都在增加,直至去年第1季度达到186亿元的最高点。去年第2季度首次出现下跌拐点,3、4季度下降趋势更趋明显。数据显示,去年第1季度同比增长率达13%,第2季度同比下降2%,第3、4季度分别下降13%和14%,下跌拐点出现的时间点与专项整治及价格调整政策出台时间相吻合。
2011年全身抗感染药物,样本医院用药金额为173亿元,与2010年同比有所下降,但仍然是最大的药物类别,占到整体药品规模的19.59%。历年数据分析看,全身抗感染药物的比重逐年减小,2005年市场份额为26.27%,2010年市场份额为23.36%,2011年市场份额为19.59%。从2005~2010年6年间,全身抗感染药物份额减少了2.91%,而2011年仅一年时间,全身抗感染药物市场份额就减少了3.77%。与此相反,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神经系统药物等药品类别的市场份额在增加,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大类目前的市场份额仅比全身抗感染药物略低1.5%,预计不久将取代后者而成为市场规模第一的药物类别。
品种表现分化不一
虽然全身用抗感染药物降幅明显,但具体到各个品种表现不一。2011年样本医院全身用抗感染药物共有271个品种,其中102个品种用药金额同比增长,占品种总数量的38%;169个品种用药金额同比下降,占品种总数量的62%。2010年同比增长的品种数量占品种总数量的59%,下降品种数量占品种总数量的41%。
2010年多数品种还在增长,专项整治后,2011年则多数品种已开始下降。
2011年,全身抗感染药金额TOP50品种份额占到全身抗感染药物的84.74%,比上年同期增长2.31%;增长率为-1.66%,比上年同期减少19.27%。同比增长的产品有22个,同比下降的产品有28个。
透视全身用抗感染药物TOP50品种,份额最大的前10位品种为美罗培南、头孢孟多、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左氧氟沙星、头孢替安、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莫西沙星、氨曲南、伏立康唑、头孢西丁;增长最快的前10名药物为氟氯西林、头孢曲松钠/他唑巴坦钠、磺苄西林钠、恩替卡韦、利奈唑胺、伏立康唑、穿心莲内酯、头孢硫脒、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降幅最大的10个品种是头孢克洛、奥硝唑、头孢唑肟、头孢替唑钠、舒巴坦钠/头孢哌酮钠、依替米星、头孢替安、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头孢米诺、头孢吡肟。
全身用抗细菌药领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