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行业信息 政策导向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十三五”展望:医械行业“严”中求生存

自医疗器械管理步入依法监管轨道以来,我国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在推动行业发展、构建监管体系、保障产品安全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面对医疗器械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十三五”期间医疗器械监管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回望“十二五”

政策法规演变

200041日,《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下称原《条例》)的颁布实施不仅掀开了我国医疗器械依法监管的大幕,而且奠定了医疗器械各项监管制度的基础。以此为前提,我国陆续发布了相应的配套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按照医疗器械产品全生命周期监管的要求,开始摸索构建中国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

但是,受监管能力及经验不足的限制,起步阶段的中国医疗器械监管并没有完全覆盖整个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原《条例》下的制度设计,对医疗器械上市前的审批重视有余,而对上市后的风险管理思考不足。如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布了《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侧重对医疗器械上市前的审评审批做出相应规定。这些立法工作反映了重视医疗器械安全源头管理的监管思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是,随着对医疗器械安全监管认识的深化,特别是加强了上市后风险管理必要性的认识,医疗器械监管慢慢地由上市前产品审批一枝独大发展到上市前和上市后监管并重的局面。

2008年,管理部门发布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对医疗器械上市后监管阶段的风险管理做出了制度安排。2011年,我国开始实施《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说明已经开始对医疗器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末端管理作出制度化的探索。值得一提的是,20146月实施生效的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下称新《条例》)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处理和医疗器械召回单列一章,第一次从行政法规的层面全面确立了医疗器械上市后监管阶段的风险管理制度。由此,医疗器械全程监管的新模式得以正式确立,凸显了历史性的进步。 

 

“过程管理”屡被提及

在医疗器械法规政策演变的路径中,“过程管理”一词屡被提及。该词的内涵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监管部门对医疗器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外部行政监管,对应的是其监管主体责任;二是相关企业对医疗器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内部质量管理,对应的是其企业主体责任。

原《条例》实施以来,监管部门积极建章立制,查处违法行为维持行业正常秩序,按照医疗器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要求,对医疗器械研发、分类、检验检测、临床评价、注册、生产、经营、使用、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以及召回等所有环节进行行政立法活动,正是监管部门在“过程管理”中履行监管主体责任的体现。为了引导、督促企业履行其主体责任,我国发布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过程性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要求企业树立主体责任意识,积极履行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义务。这也表明在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的大背景下,医疗器械“过程管理”尤其是企业主体责任下的“过程管理”将是监管法规政策发展的主要方向。

“严格责任”是高频词

除“全程监管”和“过程管理”外,“严格责任”也是法规政策发展动向的高频词。在中央提出“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等“四个最严”的背景下,医疗器械法律责任的严厉程度全面升级,这从新《条例》有关违法责任的规定内容即可一窥全豹。随之而来的监督检查、飞行检查、抽查检验、质量公告、风险监测、责任约谈、“黑名单”等措施和手段更似一套“组合拳”,在使违法分子晕头转向的同时,行业发展的环境也得到了清理。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医疗器械GMP大限前夜,CFDA“督查到底!”

  医保引入第三方评审服务 向过度医疗“开刀”

  上海倡导合理用药: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下降至

  高强:老龄化是快乐的烦恼,延迟退休政策不

  国务院通过计生法修订 卫计委称现在可怀二孩

  12月1日BE备案制正式实施,变更条款传递了哪

  医疗人才短缺 “家庭医生式服务”逾期3年卡

  109项中医药团体标准发布 中医药迎来标准化

  我国药品价格谈判或参考国际药品价格

  武汉400家药店医保资格被取消 因套刷代刷医

青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今年群众用药减负

北京七价肺炎疫苗断货 存货全套价格过万元

湖北省级医院首启新农合大病医保即时结报

陈冯富珍:赞赏中非医疗合作

内蒙古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明年试行

青岛将大幅提高困难居民医疗救助水平

全国4万多养老机构 80%没有医疗服务能力

医保支付价要推行,三明模式最可能?

仿制药注册“门槛”提高,医药行业将大洗牌

民政部:医养结合不会加重医疗体系负担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行业信息 政策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