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1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成就和2015年中医药工作进展,明确“十三五”中医药发展总体思路,部署2016年中医药重点工作,全力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十二五”时期是中医药发展进程中极具历史意义的五年,是规划目标实现最好、服务能力提升最快、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规划目标总体实现,主要指标全部完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和显示度明显提升。
五年来,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中医药为探索医改的“中国式解决办法”作出了积极贡献。推动中医药服务结构调整,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保障多层次服务供给;推进社会办中医,提供多元化服务供给。与“十一五”末相比,中医医院增加500所、增幅达15.5%,中医门诊部、诊所也分别增加531个、5890个。全国91.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2%的乡镇卫生院、70.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4.9%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2014年,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5.3亿人次,比“十一五”末增加1.7亿人次,增幅达47.2%,占医院总诊疗人次的17.9%;中医医院出院总人数2227.1万人,比“十一五”末增加951.4万人,增幅达74.6%,占医院出院总人数的14.5%,门诊次均费用、住院人均费用分别比综合性医院低12%和24%。中医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较高收益,放大了医改惠民效果。
五年来,作为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中医药为推动健康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面对群众日益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扩大服务供给,引导消费,一大批适应市场的新产品、新业态成为健康产业新的增长点。中医药与养老、旅游等相互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凸显,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潜力持续释放。2014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超过了7300亿元,占我国医药工业总值近1/3,进出口额达到46.3亿美元。研制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产品,5个中药大品种年销售额均在30亿元以上。
五年来,作为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中医药为提升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科技竞争力作出了积极贡献。建设了以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重点平台的临床科研体系,14类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疗效获得循证依据,完善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慢病的临床科研网络,建立了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临床科研一体化新模式,建设了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十二五”期间,有36项中医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标准规范、关键技术和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年来,作为优秀的文化资源,中医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建设了300多个国家级、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组建了一支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队伍,开发了一批形式多样的文化科普作品。发布《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民众在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提升同时,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与外国政府及国际组织签订的中医药合作协议达86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已有9个国家建立了中医中心,并建有7所中医孔子学院。《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中医药认识了中国、了解了中国文化。
五年来,作为重要的生态资源,中医药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中药材生产离不开青山绿水,中药材发展可以造就金山银山。越来越多的地方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加强中药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为契机,推动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带动地方绿色经济发展,促进了生态环境修复。推进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初步形成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建立了大宗、道地、濒危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全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