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收入,说来就来
对绝大部分移动医疗企业而言,产品或服务模式的成熟性、盈利模式的设计,以至下一轮融资都面临着挑战。
当然,也有少数公司先走了一步。比如,日前某行业人士向笔者透露,华南地区有移动医疗公司竟已实现了盈利,其核心产品包括定位轻问诊的APP和PC端网站。据资料显示,该企业早在10多年前即进入医疗行业,目前收入主要是与民营医院合作取得的广告收入。
除了少数这种低调企业,近期,多家明星型的移动医疗企业宣布从保险服务上获得非常可观的收入。
在动脉网于上周六(10月24日)举办的沙龙上,微医集团(挂号网)CEO 廖杰远透露,目前,微医集团付费健康险用户已超过200万,到年底,微医集团有望实现营收2.5亿元。粗略估计,每名付费健康险用户为公司贡献100元的营收。
廖杰远表示,在公司创办的前三年,盈利模式也无从谈起,直到第四年才有保险公司主动上门求合作。据此前媒体报道,2014年挂号网跟保险公司合作推出面向用户的商业健康保险。2015年,挂号网与泰康人寿合作推出了面向医生的“医者无忧”保障计划,一期产品以保障医生为主。
此外,平安好医生首席产品官吴宗逊于10月15日 在网易未来科技峰会现场透露,对基于保险的盈利模式比较乐观。在他看来,依托于平安集团也就有了根基,特别是“(平安好医生的)服务能够利用平安集团的品牌和客户资源,为保险客户提供更好的收费服务,这个为我们今年上线第一年一个较好的盈利、较好的收入打下了一个基础”。
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也表示“所有的移动医疗公司的盈利模式就是保险或者保险类产品,体量大的就是保险公司;体量小的就跟保险公司合作。”并且,今年上半年也有保险类产品上市。
谷歌撑腰,这家人欲终结医疗保险公司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国内移动医疗创业界热衷于从商业医疗保险上取得突破,美国成熟而体量巨大的医疗保险产业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不过,如今在美国,创业公司Collective Health已经向收费高昂的保险公司发起挑战。与其称它为“新型医疗保险公司”,不如说他们是要做医疗保险公司的终结者。奇点网的这一评论实在是太过贴切。
据奇点网报道,在美国雇员超过5000人的企业中有94%为自保险雇主,医疗福利资金池,自主管理运作,不需要第三方保险公司参与,比如谷歌。仅有16%雇员少于200人的中小企业雇主采用自保险的方式。
于是,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雇主因为医疗资金专业运作能力的缺乏,不得不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但是,美国保险公司开价不是一般的贵,而且是超乎常识的不合理!
Collective Health联合创始人兼CEO阿里?迪亚布(Ali Diab)曾以自身经历举例:
他曾经摔断了腿,看医生时做一次磁共振成像需要支付3700美元,其中1500美元保险公司不赔,即需自付。但是,实际上他只花了600美元,因为他绕过了保险提供商直接付款。
据NerdWallet统计,五分之一美国成年人都很难付得起看病钱,五分之三的破产都是因为医疗费用。据ACA International统计,过去十年里,家庭医保的平均费用上升了80%。
在创始团队看来,医保支出的增长超过了中小公司的承受范围,保险公司从医疗保险投保人身上攫取利润的疯狂程度,远远超过其他保险业务。
创始人阿里?迪亚布曾表示:“我们不会像有些人一样做什么健康追踪设备,如果要在医疗领域创业,就一定要选择最要害的那个问题。”
Collective Health这个全新的雇主医疗项目即由此灵感触发而创办:就是希望通过一套软件,让中小企业雇主低成本的、快速地获得“自保险”的运作能力,以避开中间商——保险公司。
公司开发一套自保险平台管理软件(此前有媒体称其为点菜式医疗),令雇主可自行选择医院、医生,还具备费用对比功能,以及医疗资金的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