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当今医药武林各分天下,尤其第三终端市场似成定局,多是守住自己的江湖稳扎稳打。2年前,甲药企宣布进军该市场,销售人员多持反对态度,认为企业营业额稳中有升,尤其是高端市场,凭着多年的精心运作,产品已在诸多医院“潜伏”下来,此时进军第三终端,人员如何调整?资源如何调配?
可是,营销总经理黄经理似乎吃了秤砣铁了心,决定用“组合拳”占领低端市场,组建终端队伍,内部员工管理外聘人员,经面试、学习培训,陆续在几大样板市场启动工作,从普药和仿制新药中精心挑选7个产品风风火火闯市场。
“关联”打开缺口
这7个终端产品多为感冒、消炎药,其中2个有关联性,一个是治疗上呼吸道的消炎药,一个是胃药,两者结合另一个普通药品可使用三联疗法治胃病。黄经理对此大做文章,多次组织营销人员培训,强调产品的优越性,配以宣传彩页和药物禁忌配伍表等医学资料随产品送达第三终端市场,得到了乡镇卫生院、诊所和村级卫生室的欢迎。
乡村医生对这种“关联”推广颇感新鲜,甲药企的推广让乡医更加重视用药问题,有村医说:“我还真不知道消炎药和普通胃药能治疗慢性胃炎,效果真不错。”有诊所医生说:“把配伍禁忌表挂在墙上,每天多看几眼,对自己有警戒作用,先前卫生院送来的小本子早就不知道扔到哪儿去了。”
甲药企的推广顺利打开了市场缺口,于是乘胜发力,组建学术队伍,为客户提供培训,与会者不仅能学到医学知识,还有礼品相送,终端客户普遍表示认可。
【评】这是进入第三终端市场最基本的产品组合与学术推广。首先,产品组合的确是第三终端市场运作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这一因素由企业拥有的产品资源决定,并且只是第三终端营销最基础的工作,在市场竞争中并不具备特别的杀伤力;其次,由于第三终端多为乡镇诊所,诊所与药店对产品的需求是有差别的,诊所相当于一个微型的全科医院,更加注重产品的功能和疗效,因此,在产品学术方面有需求是必然的。
高端“帮带”低端
其他5个产品同时在高端市场运作,只是规格较小,价格相对较高,一来有高端市场带动,二来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支持费用高昂的低端市场运作。甲药企严格控制进货渠道,防止窜货,高低端市场互不侵犯,产品运作比较顺利。
然而,“帮带”这套组合拳还是出了问题。在几个省份的样板市场,仿制新药的销售受到低端市场的冲击,高端市场业务员开始投诉低端产品扰乱市场。黄经理感到事态严重,经多次研讨,决定放弃样板市场省、市区域的诊所和药店,低端产品陆续撤出,强调低端市场是指县区和乡镇。事实也是如此,有些低端市场的业务员为了追求销量,刻意往市里的诊所、药店跑。尽管甲药企在渠道和价格上都维护了高端市场的利益,低端市场仍然有所建树。高端即使远在“千万里”,仍对低端市场有所帮助,这也是甲药企选择“帮带”的原因。
【评】同时拥有医院品种和OTC产品的企业都了解第一终端和第三终端市场的互动性。然而,这种互动是一把双刃剑,上述“帮带”组合如果管理不善,不但不能带来良性互动,反而会制造市场混乱,结果得不偿失。因此,企业是否采取两个市场并重的策略必须结合自身的产品结构和市场发展现状,一方面要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一方面要防患于未然、抵御风险。
“亲情”及时沟通
甲药企进军第三终端也不能免俗地和其他厂家展开了礼品大战,并疲于应战,后听取业务员的建议,陆续停止礼品促销活动,采取积分方式鼓励进货,一段时间后搞答谢会。然而,要想拥有忠实客户,必须建立良好的关系,于是,再打“亲情”拳。
销售人员在勤跑、勤记的过程中,陆续记住了客户的生日等纪念性日子,适时给予惊喜,组织参观企业厂房和周末旅游,把促销费变相花在客户身上,目的在于实现业务员和客户的及时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