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批文审批制在我国现有药品体系中有着“守门员”的权责,一旦获得批文的药品、消毒产品进入医院、药店销售时被默认为合法、合格的产品,原厂前往投诉往往收效甚微。同时,由于仿冒企业往往体量较小、前期投入较低,一旦被检举发现后,多采取工厂、商品更名改姓的做法重起炉灶,实际维权的打击也往往力不从心。
作为男科、妇科、皮肤科疾病的全新治疗手段,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01349.HK,下称复旦张江)所推出的光动力治疗药品“艾拉”(化学名:盐酸氨酮戊酸外用散)拥有国内唯一合法注册药用级盐酸氨酮戊酸(简称为5-ALA,即该药品生产所需原料药)。但该新药花费五年的研发、七年市场培育以及数以亿级的先期资金输血投入市场后,却遭遇仿效者通过药品注册的漏洞实行原料替换等手段,在药品流通领域横行无阻。
6月中旬,复旦张江市场总监秦雷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该药生产所需原料药5-ALA分为“药用级”与“工业原料级”两类,在CFDA(国家食药监局)备案中,复旦张江是唯一具有5-ALA药用级生产资格的企业,而不少仿造者多是通过杂质含量大、用于制造农药的工业原料级5-ALA在偷制药品,对患者和研发药企都伤害很大。
据悉,如今市场上声称与“艾拉”功效极为类似的厂商多来自山东、浙江的几家中小型企业。有别于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对药品GMP生产的严苛管控,这些企业的山寨“艾拉”却是以医疗器械甚至消毒用品、化妆品等批文进行生产。通过各种途径顺利从生产端流向医疗市场后,正品原厂面临地方监管部门与各级医院的监管难题。
重磅新药的歧路
该类药物治疗手段在海外有相应案例,但在国内,复旦张江是首家具有原料药生产资质并成功研发出新药的企业。
记者查询了该药生产主要成分5-ALA的生产批件资料,CFDA数据库中“国产药品”一栏有该药品生产资质的仅为复旦张江一家,而5-ALA原料药进口注册批件一栏暂无,即国内并未进口5-ALA。
在遭遇半路杀出的“李鬼”仿制药前,复旦张江的“艾拉”药品正处于销售收获期。
如今“艾拉”在中国的销售一年能有3个亿左右,属于名副其实的大品种。公司从2002~2003年开始做研发,期间进行了成本高昂的临床试验,2007年投入市场后又经历了多年的培育期。这一疗法虽然先进,但在医务工作者中接纳需要教育,所以近两年才进入真正的收获期。”秦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但从“艾拉”销售额刚培育到2000万元时,就有人开始非法仿造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面上流通的“艾拉”相似产品不少,多以地方批准的医疗器械(如鲁械字等,浙械字)以及消毒用品形式出现,这些产品都在成分和用途上与之高度类似。由于工业级、食品级、药品级原料采用的提纯标准完全不同,将提纯级别更低的工业级原料生产药品不仅会使药效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会带来更为严重的不良反应等。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5-ALA当被用于工业级时,原料成本非常低,每公斤一万多块钱。而每支仿制的“艾拉”药品大约只使用0.25克的原料,售价却在每支上千元,没有研发成本的这些厂商由此获得不合理的高额利润回报。
“我们用了多年研发了一个新药,而他们违规仿制只用了半年。如果都通行无阻的话,以后没有药企愿意好好做研发。”秦雷直言。
在我国药品GMP标准越发严格、不断淘汰落后产能的大背景下,各类顶着“药字”批文的药品希望蒙混过关、偷工减料的违法成本正迅速高企。然而,一些不法厂商在批文申报这一最初环节找到的漏洞,却让日后的追责维权变得异常艰巨。
根据材料,复旦张江2012年11月21日获得了原料药(盐酸氨酮戊酸)的GMP证书,有效期至2017年11月20日。这是药企合法生产药品的唯一“准生证”。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