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7月28日,复星医药(600196.SH)宣布斥资12亿美元并购印度注射剂药企Gland Pharma后, 8月4日, “千亿俱乐部”成员上海医药(601607)也跟着宣布了一笔高达9.8亿人民币的对澳洲保健品企业Vitaco的并购交易。
接二连三的医药企业海外并购额频破纪录,将今年的中资医药企业出海“买买买”推向了高潮。
“这甚至有可能会成为国内制药企业变身跨国公司的关键时间节点。”罗兰贝格医药并购方向的合伙人林江翰表示。
在前几日复星集团举行的电话会议中,复星医药执行董事兼董事长陈启宇在回应收购印度药企时也作了同样的判断,“中国的医疗产业市场会是全球最主要的市场之一,它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的市场了。按照全球的市场规律来讲,伴随着巨大市场的产生,一定会形成行业中间非常具有本土以及全球影响力的大型的医疗保健企业。我们也希望医药在这中间有较大的作为。”
什么原因在支撑“买买买”?
根据医疗焦点的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医药行业有17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了进行对外投资和收购的公告,覆盖新药研发、药品生产、医疗器械、海外医院并购等多个领域,涉及金额超百亿元。而这一数据在2015年,A股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赴海外并购的公司总计为11家,总计金额不超过50亿元。
为何今年医药企业海外并购来的如此匆忙并且凶猛?
普华永道、罗兰贝格的多位医疗并购方向的合伙给出了相似的答案:除了出于人民币的贬值预期而引发的财务投资因素外,近两年,国内药品市场竞争激烈,包括一致性评价、医保压价在内的众多因素对药企短期的影响严重,过去依托单一品种实现大幅盈利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因此国内药企瞄准海外并购也是希望借此拓宽企业的盈利途径。
“海外并购的爆发在之前一定都有一个酝酿的周期,从选取到尽职调查、谈判、公开意向,这之间都需要时间,而近期并购项目的频繁公开一个重要的原因来自于此前中国的企业对于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判断。”林江翰说,“此外,从财务投资的角度来说,一般A股、港股的医药企业PE值都比较高,那么就会出现一些企业买下海外标的,在海外退市后再装进A股资本市场,进而使得本土企业在A股的估值上升。”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财团希望加入到健康行业的“跨国买手”行业,这也促动了近一两年海外并购案例的爆发---过去医药企业遇到好的海外标的却苦于没钱买的现状不再会发生了:包括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保险公司近年来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了医药企业的并购、私有化进程中,比如在爱康国宾和药明康德的私有化进程中就都出现了以上财团的身影。
“财团与药企的联手被认为可以出现1+1>3的结果。药企在海外标的的选择和后期整合上可以更专业,而财团出了资本后,海外并购对药企的资产负债就不会出现过多影响。”林江翰认为。
除了财务上的因素,在过去的一年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价下行等多重因素都让本土制药企业不得不考虑拓宽产品线、甚至掘金海外市场来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
在7月28日复星医药完成并购后,复星医药相关人员表示,此次收购印度药企Gland Pharma,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借机进入欧美市场(Gland Pharma在美国市场共有17个上市的品种规格),以及进一步获取全球注册与认证的能力(Gland Pharma是印度第一家获得美国FDA批准的注射剂药品生产制造企业,并已获得全球各大法规市场的GMP认证,这对复星来说进军国际市场尤为重要)。
无独有偶,上海医药的此次收购澳大利亚保健品上市公司Vitaco则是希望借机进入过去布局不深的保健品行业,享受该行业未来增长带来的收益,同时推进国际化发展和布局。
“上海医药拥有丰富的国内线上和线下渠道资源,而Vitaco拥有优质的保健品产品线,二者结合可打造规模化的保健品产品组合及拳头产品,构建良好的资源互补和协同优势。”上海医药方面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