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城市家庭都有过期药,怎么办?“药品回收”小广告满天飞,不明来历的药,你敢吃吗?回收药改头换面再入市场,假药、过期药浑水摸鱼,谁之祸?
记者调查发现,国家虽明令禁止非法收购药品,“二手药”却“满天飞”,甚至流向市场,不仅污染环境,更威胁百姓生命安全。现实中却缺乏对回收药规定的操作细则,老百姓习惯一扔了之,这种局面亟待改观。
违规回收遍布“线上线下”同城交易网成“呼叫平台”
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牛街附近的桂女士告诉记者,小区常有居民拎着一大兜子药卖给“药贩子”,保质期内的药品和过期药都有。“市场里有商贩在蔬菜摊旁边立一张小纸板,写着‘收药’。”
除了固定摊位,还有“散户经营”。近日记者在北京市宣武医院附近看到,地面散落多枚写有“高价收药”的小广告,收购数十种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药物,并提供“上门收购”服务。
此外,赶集网、58同城等网站也成为药品回收消息的发布平台。一家注册地址在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附近的商家在58同城发帖“收药”,负责人“韩亚乐”表示自己开私人诊所,需回收药品。
据了解,药品管理法明确要求,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必须从具有药品生产、经营资格的企业购进药品;个人回收药品行为违反了《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禁止非法收购药品”的规定。
是什么原因,让药贩子不惜违法回收?记者了解到,违规回收药品“来钱快”,一年赚几十万、上百万元者大有人在,很多人为此不惜铤而走险,最终落入法网。2014年7月,天津铁路运输法院开庭审理的一起非法回收药品案件中,五名涉案人非法收购倒卖药品,两年内涉案金额超300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等处罚。
尽管有法律约束,但监管难度大、打击力度不足的现状,尚未对“收药”群体形成有效震慑。记者致电一位在赶集网发帖“常年回收各类药品”的男士,被告知“没听说过收药违法,这么多年我们也没事儿。”
老病号、农民工、村诊所常成“二手药”销售对象
“二手药”泛滥,不仅违背法律法规,其危害公众健康的“黑色利益链”更值得警惕。业内人士透露说,“二手药”中的过期药大多流向农村,在有效期或近效期的药品则多卖给城市农民工、家境困难的“老病号”等。
——“老病号”等的买药门路。记者暗访了解到,沈阳一位兼职“收药”的李先生和老伴年近六旬,都患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血压,每月用药量很大,医保卡的钱根本不够花。“家里困难,能省几百块钱就是挺大的事儿了。”
——收药、加工、销售组成黑色产业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一些收药员和医药加工厂、销售人员形成产业链,将回收上来的药品换上新的包装和条码,由销售人员卖给药店、医院。沈阳一位大型医药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些药贩子已和某些医院医务人员私下达成回收协议,“要是回收价没统一还会打架”。
——假药、过期药浑水摸鱼。在农村,记者了解到,除了村卫生室,一些私人药店、无执照的“游医”、“药贩”趁赶集时卖药,其中不乏假药、过期药浑水摸鱼。
《中国药典》规定,药品过了有效期,就是失效的劣药,使用恐延误病情甚至中毒。目前过期药已被列入《国家危险废弃物目录》,属重要环境污染源之一,不允许被生产和销售。
然而,一些药贩子将过期药以极低的价格回收后,修改生产批号,卖给了偏远农村地区及特殊困难患者。沈阳市苏家屯丰收村村医吴德智告诉记者,一些患尿道系统疾病的村民嫌报销后15.14元一盒的三金片贵,就跑到小药店、药贩子那里买包装简陋的氟哌酸,一盒不到